【新冠肺炎.深度】停課不停學的成敗關鍵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俗稱武漢肺炎)持續爆發,教育局宣佈全港學校最早於4月20日復課,又呼籲學校訂立研究網上學習計劃,讓學生持續學習。儘管學界多年來都有使用電子資源輔助教學,但主要仍以師生互動來提升學習效能,當下突然要全面推行電子學習,而當局又沒有制訂統一依循標準,加上資源不均造成的校情差距,不少學校正面對很大的執行困難。「停課不停學」理念是好,但要達成目標,如果只靠政府喊喊口號,又談何容易?
困難一:當局支援過於簡單
自2月初起,已有學校利用不同形式遙距授課,但教育局沒有制定統一依循標準,加上學校財政資源差異、教師資訊科技知識水平有別、基層家庭存在電子設備鴻溝等等因素,「停課不停學」的成效不一。對學校而言,最容易的操作是把教材或練習放上諸如E-class的平台,讓學生下載完成後再上傳內聯網。假若只是停課一至兩周,這種模式並無不可,但停課時期數以月計,學校必須更新教學內容,否則會令學生失去寶貴的學習時間。
學校要加緊更新教學內容,就不得不需要當局提供適切支援。然而,不少教師認為,教育局在停課期間所提供的支援過於簡單,只是發布不同電子學習平台的使用教學、讓教師掌握最基本的操作和技巧。例如,工聯會屬會教育工作人員總工會日前(2月27日)有項調查顯示,有八成受訪教師認為局方沒有提供足夠支援,因為他們以往未經相關訓練,所以在製作教材及實時教學等方面都遇到不同程度的技術困難,例如不熟悉「Zoom」及「Google meet」等視像會議的操作,而使用免費版軟件時又受到不同限制等等;工會認為,局方要有效實踐「停課不停學」,必須為學校提供足夠教學配套,例如購買付費互動教學軟件。
困難二:師生缺乏有效互動
局方支援有限,校方唯有「自救」,紛紛要求老師親自拍攝教學影片、以聲音導航錄制教學簡報,再讓學生按影片的內容完成網上功課或網上討論,而有資源的學校更已安排教師透過軟件進行實時教學。有教師不惜化身手舞足蹈又妙語連珠的「KOL」,並要在教學影片中加插不少「爛gag」和笑話,以免學生因為欠缺互動而感到乏味,甚至因而失去學習動機。
不過,教師的用心良苦,也未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能。往日在課堂上,老師可以從學生的眼神及回應等,洞悉他們能否吸收教學內容;當下的電子教學中,無論錄製影片抑或實時教學,都減少了師生互動,令教學變得單向。再者,中小學生大多心智未成熟,未必能夠有效自律自學,因此又少不了家長的從旁協作和監督,某程度上也增加了他們的負擔。
事實上,良好的師生關係和有效的溝通習慣,正正是遙距教學成功的關鍵。如果說,教師平時的教學模式本身就令學生提不起興趣,那麼即使遙距教學也難有成效。電子教學固然有好處,但仍無法取代面授課程,尤其一些實行learning by doing或是learning by experiment的學校,更注重從課堂活動中訓練學生的高階思維及溝通技能,而不止於傳授知識。
困難三:
突如其來的「停課不停學」,正好給了學校一個契機,好好思考如何有機結合課堂學習和電子學習,後者的重點往往不在於教師傳授了多少知識、課程能否追得上、教學模式有多新穎等等,而是在有限的資源和條件下,怎樣把以「學生為本」教學做得最好。
事實上,網上教學不一定是單一教學,拍攝短片也不一定是沉悶冗長,如果可以從中啟發學生思考,為復課提供基礎知識,待學生回校後以此延續高階的課堂活動,也未嘗不可。例如最近十年不少學校提倡的「翻轉教室」理念,就是一改以往先由教師在課堂授課、再讓學生回家練習的模式,先讓學生在網上自學相關知識,再回校與同學討論並進行有意義的情境活動,從而促進學生應用和內化知識。
這種學習模式的「範式轉移」,既鼓勵學生按照自己的節奏來汲取知識,也培養他們在課堂上互相學習、撞擊思想;同時,教師可以騰出時間處理學生的學習差異,而不是忙於追趕課程進度。當然,每一種嶄新教學的成效都需要經過時間的檢驗,但在教學環境突變的當下,正正也給了教師更大的試驗空間,藉此反思怎樣改善復課後的教學模式,為學生提供更有利的學習經驗。
更多《香港01》深度報道文章:
【肺炎口罩.深度】「口罩荒」這堂經濟課 港府完美示範反面教材
【財政預算案.深度】財爺又「全民派錢」?識得派,一定咁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