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預算案.深度】財爺又「全民派錢」 識得派,一定咁樣派!

撰文:陳智擁 黃雲娜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周三(2月26日)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在社會呼聲高漲下「從善如流」,宣布向18歲以上香港居民「派錢」,同時保留退稅等「派糖」措施,以紓解民困。為民紓困是政府應有之義,但長遠而言,「派錢」根本難以紓解社會矛盾,亦無助紓緩百姓焦慮;特區政府若想從根本解決民困,必須秉承公義重整分配結構。

受反修例風波及新型肺炎疫情的雙重打擊,香港正面臨回歸後第三次經濟危機,首當其衝是普羅市民,不少人已被裁員或被強制放無薪假;加上政府抗疫失能,市面陷入一片恐慌,既要擔心個人健康,又要擔心經濟不景。市民怨聲載道,難免期盼特區政府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出手相助,不論建制或泛民政黨,也難得「團結」提倡政府向全民派發1萬元。

受反修例風波及新型肺炎疫情的雙重打擊,香港正面臨回歸後第三次經濟危機,首當其衝是普羅市民,不少人已被裁員或被強制放無薪假。(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無可否認,在艱難時期,「派錢」的確能為市民提供「及時雨」以解憂紓困,但從長遠而言,「派錢」並非解決香港困境的良策,因為貧富所得均一,也無法解決貧者所面對的結構性生活困局。如果特區政府只為紓緩民怨而「派錢」,甚至提供各種小恩小惠的「派糖」措施,卻未能從根本扭轉分配結構,深層次矛盾就會繼續累積,市民的生活的焦慮不安也會持續,類似反修例的大型社會運動就難免重臨,到時候香港又要再被折騰一遍。

《香港01》不止一次指出,當下的民怨沸騰,源於港英時期已經積壓的深層次結構矛盾,在「官商共治」格局下,一直未能秉持分配正義,也未能發展新興產業,導致貧富懸殊。所謂「分配正義」,就是政府使各階層都能充分享受社會經濟發展成果,不讓任何一方成為其餘階層成功的犧牲品或踏腳石,例如在一次分配中,令勞工階層享有更合理的按勞分配報酬,又在二次分配中,通過政府政策的介入調整社會資源的供給,提高所有市民的生活品質。只有秉持正義的分配方式,才能持續改善民生、促進經濟;反之,就會引起矛盾、發生衝突。

事實上,特區政府曾經兩度「派錢」。第一次在2011年,當時社會剛脫離金融海嘯,經濟回穩但通脹嚴重,同時樓價急升,導致民怨升溫。時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發表《財政預算案2011》時,原本仿照早年的做法向合資格人士的強積金戶口注入$6,000元,以加強退休保障;不料卻惹起全港反彈,指遠水難救近火,泛民主派更發起連串遊行。群情四起下,曾俊華轉為向年滿18歲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一次性發放$6,000元, 開啟「派錢」大門。誠然,此挽回不少民望,但是當時生活成本上漲、樓價高企、醫療資源不足等經濟民生都沒有改善。

特區政府曾經兩度「派錢」。第一次在2011年,時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發表《財政預算案2011》,向年滿18歲的香港永久性居民一次性發放$6,000元。(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第二次則是在2018年2月。當時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財政預算案》中宣布,政府錄得破紀錄的1,380億元盈餘,財政儲備突破萬億元。彼時,以特首林鄭月娥為首的現屆政府剛上任大半年,揚言將展現管治新風格、政府新角色、理財新哲學的她,在2017年10月公佈首份《施政報告》時,卻令人大失所望,根本解決水深火熱的房屋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向來只懂得呼籲政府「派錢」的各大政黨,又藉此在《財政預算案》公佈前吸盡眼球、挑起民情。因此,當陳茂波並未如願「派錢」後,屢被質疑未能還富於民。他隨即推出「關愛共享」計劃,向合資格的280萬名市民派發$4,000元。奈何有關申請手續繁複,金額直到去年中才陸續到達市民手上,期間消耗了3.11億元公帑的行政成本,而民生問題仍然未解。

可想而知,如果陳茂波再次只顧「派錢」而不重整分配結構、藉此推行社會改革,相信香港前路只會更難行。除了打破既得利益結構、重構公正的資源分配,特區政府也應該調撥資源、發展產業、推動經濟結構轉型,方能提供更多具發展潛力及待遇優厚的創業與工作機會,並藉此改革教育制度,增加科技人員、專上教師及醫生等高薪職位,提供向上流機會。

(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以創新及科技為例,即使政府在十年前已經提倡發展知識型經濟,奈何直到今天創科發展仍嚴重滯後。日前理工大學研究團隊發布一套全自動快速多重診斷系統,能夠在一小時內迅速檢測30種以上細菌及病毒的病原體,包括新型冠狀病毒,而成本只須300元。團隊表示,曾經向創新及科技基金申請資助,但未能成功,幸而其後獲得深圳市政府資助。其實特區政府並非首次「走寶」,理大於2009年研發的電動車MyCar產品原型後,同樣因為缺乏港府及財團支持而無法「落地」,只能把品牌和技術售予美國公司,從此與香港毫無關係。港府如此後知後覺,莫說要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創科龍頭,連基本的發展土壤都無法提供!

理大於2009年研發的電動車MyCar產品原型後,因為缺乏港府及財團支持而無法「落地」,只能把品牌和技術售予美國公司。(理工大學圖片)

須知道,「派錢」只是糖衣毒藥,用以麻痹社會對不公義財富分配的痛感。無論經濟環境如何,社會資源分配都應格守公義原則,不能被輿論左右而藥石亂投、不就民生問題對症下藥。在長遠發展上,必須改變舊有分配模式、推動產業政策,才能促進階級流動、真正為民解困。林鄭月娥及陳茂波等若仍死守「派錢」及「派糖」哲學,只會深化矛盾、製造階級衝突,最終為民所棄。

更多《香港01》深度報道文章:

【武漢肺炎.深度】接回滯留湖北港人的幾點思考

【肺炎.深度】澳門連續13日無新增個案 抗疫神話這樣煉成的

【武漢肺炎.深度】「盲搶」背後 謠言滿天飛的反思

【肺炎口罩.深度】「口罩荒」這堂經濟課 港府完美示範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