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於希臘與伊斯蘭之間的塞浦路斯
塞浦路斯(Cyprus)是位於東地中海的島嶼。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地中海航路上的重鎮,到了中世紀時更展露出璀璨的光芒。
塞浦路斯位置獨特,被小亞細亞與西亞海岸線夾着,緊握着愛琴海進入西亞的咽喉之地。除了地理優越,塞浦路斯出產銅礦也令該地成為古典世界重要的貿易基地。在古代,人類以青銅製作工具和武器,故此作為合成青銅的原材料(銅和錫),銅是當時一種極為重要的商品。有語言學家認為,塞浦路斯的希臘文(Kupros)就是來自於蘇美爾語的銅;而實際上,羅馬人更直接將塞浦路斯作為拉丁文的「銅」(Cyprium,是故銅的元素簡稱為Cu)。
古希臘於青銅時代末期(公元前15世紀)已開始殖民塞浦路斯以控制東地中海的貿易。由古典時代一直到公元12世紀初都屬於希臘世界的一部分(由希臘至東羅馬帝國)。
從基督教至伊斯蘭教
1191年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的時候,路過的英國的「獅心王」理查一世以武力佔領了此地,使塞浦路斯併入西方世界之中。由於英國與塞浦路斯相隔甚遠,,故此英國馬上將塞浦路斯轉售聖殿騎士團,然後又再轉售十字軍所建立的耶路撒冷王國,並由耶路撒冷王基爾(Guy de Lusignan)的兄長埃莫里(Aimery)成為第一任塞浦路斯王。但1291年,耶路撒冷在伊斯蘭教徒的圍攻下滅亡,使塞浦路斯成為基督徒在東地中海的一座孤城。
與此同時,奧斯曼土耳其人在東方崛起並逐步統一紛亂的伊斯蘭世界。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東羅馬帝國宣告滅亡,而塞浦路斯在東地中海更顯影只形孤。在羅德島也被攻陷後,奧斯曼帝國於1570年又再集結60,000大軍圍攻塞浦路斯,最終將這條肉中之刺拔除。自始塞浦路斯一直被奧斯曼土耳其統治直到19世紀。土耳其人在統治期間,有大量土耳其裔穆斯林移入塞浦路斯,改變了該地的人口結構。
起初,穆斯林的人口佔多數,比原居民希臘裔東正教徒還要多。但塞浦路斯的人口變化頗大,到了19世紀時,希臘裔人口快速增長。這可能是由於在奧斯曼統治下,塞浦路斯與希臘半島和愛琴海群島這些希臘人為主的地區一同被劃分為群島省(Eyalet of the Archipelago),方便了其他希臘人移居到塞浦路斯。而這數過世紀的統治亦埋下了今日塞浦路斯南北分裂的根源。
民族矛盾深化
隨着奧斯曼土耳其的衰弱以及法國大革命後西方民族主義的興起,塞浦路斯的隱憂開始浮現。1821年,希臘爆發了自奧斯曼帝國獨立的運動,尚在奧斯曼統治下的塞浦路斯有大量希臘裔支持「祖國」,甚至有人趕到希臘加入戰爭。民族意識刺激了塞浦路斯的族群矛盾,令希臘裔與土耳其裔的隔閡日深。
1878年,奧斯曼帝國以秘密協定的方式將塞浦路斯交予英國管治以換取英國對其保護(但主權仍屬於奧斯曼帝國)。英國人並不希望民族問題影響到塞浦路斯的穩定,避免塞浦路斯在「大希臘主義」的影響下加入希臘(其實英國曾想以塞浦路斯作交易換來希臘參予一次大戰,但卻被希臘拒絕)。在英國人的挑動下,加上希臘與土耳其在背後對塞浦路斯的族人暗中支持,兩者的矛盾日益深化、武裝衝突頻發。
1960年,伴隨二戰後的獨立浪潮,雖然三國同意讓塞浦路斯獨立,但卻沒有解決到當地的種群矛盾。塞浦路斯的大部分人口為希臘裔,不少希望壓迫土耳其裔的權利和與希臘合併;但同時,英國在讓塞浦路斯獨立時,又在憲法中給予土耳其裔比較優厚的政治否決權。結果獨立後,雙方各自對安排有諸種不滿,而矛盾仍持續。1963年底,雙方爆方大規模衝突,更引來聯合國軍隊介入調停。在10年的僵持後,土耳其軍隊於1974年入侵塞浦路斯支持其族人,聯合國又再出兵居中調停才讓雙方停火。
不過,分裂問題並沒有解決。以西方社界為首的國際社會只承認由希臘裔主導的政府,但實際上全島有36%(除了英國保留的兩個軍港)在土耳其裔所組織的「北塞浦路斯」(只有土耳其承認其合法性)控制下。在分裂數十年後,雙方終於在2015年重回統一談判,為塞浦路斯和平統一展開一線光芒。
「南北分裂」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