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問題】兵家必爭之地 朝鮮難以自主
最近北韓又頻繁地挑釁國際社會,美、日等以強硬口脗回應,美國更派遣卡爾文森號航空母艦戰鬥群等巡航朝鮮海域,使問題急速升溫。朝鮮半島因其獨特的位置而常成為爭奪的目標,在經歷多次戰爭後,才難得以今日暫時穩定的局勢。一旦再爆發韓戰,恐怕整個東亞以至世界將陷入新的戰亂當中。
(本文原載2017年4月24日《香港01》周報第57期A19版,按此訂閱周報)
北韓金氏政權一直予人陰晴不定,尋釁滋事的感覺。不少人擔心其終會玩火自焚,引發第二次韓戰。雖然這種擔心不無道理,但是北韓問題的形成與持續實際上與其地理位置有着密切的關係,並非是一個單純依靠武力能解決的問題。要理解北韓問題,我們必須先從其所處的朝鮮半島的地緣關係去看,才能明白為何它有何資本「任性」下去。
朝鮮半島的位置特殊,在歐亞大陸的東緣,像一口楔形的釘深深地打進太平洋。其與大陸就只相隔一條近800公里長的鴨綠江。北邊與中國和俄羅斯接壤,西邊就有黃海作為中韓之間的內海。南邊的釜山與日本九州間只有相隔百餘公里的對馬海峽。就此看已知朝鮮半島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為東亞兵家必爭之地。
朝鮮半島與中國有着密切的歷史關係,於唐朝以後定型成為中國的藩屬國。但傳統上中國王朝的政治中心在於黃河中游,朝鮮只屬於邊陲地區,一旦中國王朝陷入衰退,未必能維持其在朝鮮的勢力。明代將首都遷至北京是重要的轉捩點—朝鮮半島不再是中國王朝邊陲一塊無關痛癢的土地,轉而一躍成為守護首都的關鍵戰略要地。從陸路上,北京與朝鮮半島間隔着遼東半島;而海路上,從仁川經過渤海至天津大沽口不過數日的時間。這使得中國有必要確保朝鮮能作為其屏藩之地,以阻隔外來勢力的威脅。在中國王朝尚為東亞區域秩序的主宰之時,朝鮮一直臣服於中國,其局勢也顯得相對平穩。但進入近代以後,東亞秩序開始發生了妙微的變化,而這種變化最終使朝鮮半島演變成掌握東亞霸權之象徵。
東亞霸者權杖
最先的變化是日本的崛起,首次有國家嘗試挑戰由中國主宰的東亞秩序。中世紀的日本一直陷於內戰,但到了16世紀末,日本逐漸發展成統一國家。將近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有意挑戰中國霸者地位,故希望朝鮮能作為其入侵中國的嚮導而提出了「假道入明」—希望朝鮮臣服於日本幫助其打通入侵明朝的道路。然而,由於朝鮮最終並沒有配合秀吉的計劃,故此秀吉在1592年統一日本不久後,旋即發兵侵朝。朝鮮完全無力對抗,轉而向宗主國中國救援。中日在朝鮮半島展開了拉鋸戰,使這場戰爭發展成東亞史上重要的國際戰爭。戰事最終因為決定侵朝的豐臣秀吉於1598年去世而結束,中國也為了朝鮮而付出沉重代價。這場戰爭令明朝元氣大傷,更間接促使其敗亡。雖然爭奪戰最後不了了之,但是未能完全掩蓋朝鮮半島藏有的危機,更可以說,中朝「唇齒相依」的關係早見於明朝。
日本在江戶時代實行鎖國政策,使東亞相安無事和平了二百年以上。但19世紀開始,日本受到西方文明的衝擊而進行了近代化革命「明治維新」,催生了明治政府和近代日本民族國家。日本現代化成功,又重新點燃起埋藏在朝鮮半島的火藥。日本為了加入西方列強而決定了帝國主義的發展方向,最先着眼的當然也是近鄰的朝鮮。早年的朝鮮仍然依附在中國清朝的保護下,在近代化的潮流下國內分裂成為改革派和保守派。由於朝鮮傾向中國,日本於是以幫助朝鮮現代化為藉口干涉朝鮮事務,卻引起朝鮮宗主國中國的戒心。中日朝鮮之爭突顯了控制朝鮮半島所代表的東亞霸權地位。
中日於1885年簽訂《中日天津條約》同意一旦朝鮮發生事變,中日出兵必須先知會對方,而且事情若平定後,必須退兵。條約變相令中國承認了朝鮮為中、日的二重藩屬國。然而,日本並未滿足於此,希望獨佔朝鮮的控制權。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之亂,中、日兩國共同出兵後,日軍並不退兵而希望駐兵「指導」朝鮮的近代化。清政府意識到日本的企圖後,明白一戰在所難免,於是在朝鮮半島增兵。其後,更引發歷史上有名的「中日甲午戰爭」。清朝戰敗之後,在1895年簽訂《馬關條約》,不但承認朝鮮獨立,更割讓遼東半島予日本。假若朝鮮與遼東盡皆落入日本控制,中國將沒有國防可言。
中日相爭之時,「半路殺出一個程咬金」,俄羅斯加入了朝鮮的爭奪戰,成為近代東亞局勢第二個重要的變化元素。俄羅斯自16世紀開始殖民西伯利亞,在17世紀已將版圖由西面的歐洲一直伸展到歐亞大陸的最東端,面接太平洋。1858年,俄國趁清朝忙於平定太平天國,進兵東北,迫使其簽訂《璦琿條約》割讓外滿洲大片土地。這使得俄國得以將遠東海岸線大幅向南推進並與朝鮮接壤。雖然獲得了海參崴等港口,俄國仍然覬覦海岸線南邊的朝鮮半島和遼東半島,希望獲得更多的不凍港。甲午戰爭使中國退出朝鮮爭奪戰,俄國不欲讓日本獨佔朝鮮和東北的主導權,故此借機插手。《馬關條約》簽訂短短六日後,俄國與德、法三國聯合「勸告」日本歸還遼東。俄國給予日本的國書中更直指「日本領有遼東將長期威脅清國的首都,而朝鮮的獨立也變得有名無實。」就在日本屈服於「三國干涉還遼」後,俄國馬上就在遼東租借旅順、大連兩港,並增修南滿鐵路將勢力從外滿洲伸展到遼東。
懸空的霸者寶座
當滿洲和遼東也落入俄國手中後,染指朝鮮自然成為俄國下個目標。日本如臨大敵,對於俄國的遠東政策感到萬分恐懼。若果朝鮮被俄國控制,那將意味俄國會掌握東亞霸權,成為區域秩序的中心。這不單會打擊日本的發展,更可以威脅到日本自身的安全。日相伊藤博文最初希望能與俄國劃定勢力範圍以避免戰爭—即以朝鮮為日本勢力範圍,而滿洲歸俄國。但1897年朝鮮宣布成為「大韓帝國」,希望能借俄國等外國勢力擺脫日本控制成為一個獨立國家。日本擔心一旦朝鮮落入俄國控制,就會像一把匕首架在日本的脖子上。於是更決心為此與俄國一戰。
1900年「義和團之亂」起,中國向列強宣戰,引來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然而清政府議和後,俄國至1903年仍不願從滿洲退兵。日本在俄國日漸強大的威脅下決定開戰,雙方於次年就朝鮮及滿洲的勢力問題爆發了「日俄戰爭」。日俄戰爭結果以日本近乎奇蹟地獲勝終結,而朝鮮半島最終歸於日本勢力圈並於1910年《日韓合併條約》中被日本吞併。
中國清朝於1911年覆亡後,國內局勢動盪無暇東顧。而俄羅斯帝國也於1917因為社會主義革命而陷入內戰。這段短暫的真空期令日本得以確立其東亞霸者的地位,而朝鮮半島則成為了這個霸者手上的權杖。可是,日本在二戰加入軸心國又再次攪亂了才剛建立不久的新秩序。在美國參戰後,中國已預見日本戰敗,繼而在1942年開始與美國討論戰後東亞秩序問題。一旦討論到東亞秩序的問題,朝鮮半島自然成為重點。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希望能與美國聯合在朝鮮實行訓政,以阻止蘇聯赤化東亞。但此時美國對於東亞的秩序顯然並不熟悉,故此對於朝鮮問題並不重視。1945年4月美國攻佔沖繩後,更向蘇聯表示無意進軍朝鮮。但中共在蘇聯扶植下勢力日盛,而美國似乎也日漸發現朝鮮半島的重要性。故此在倉促之下,8月與蘇聯商議以三八線為界分別暫時接管朝鮮半島。
日本在1945年投降後,朝鮮這支權杖一分為二。無論朝鮮半島落入誰的控制中,也將意味整個東亞局勢將向一邊傾斜。假如朝鮮落入蘇聯的共產陣營,那在美國控制下的日本將會危在旦夕,就如同1960年代古巴對美國的威脅。反之,朝鮮如果在美國的控制下,那北京和華北地區將暴露在敵對陣營的威脅下,共產陣營將無法自由地在華北活動。早在日俄戰爭爆發前,日方已向俄國提出分治朝鮮半島南北。這方案對於韓國民族而言雖然可能並不體面,但卻有效冷卻問題。在冷戰的氣氛之下,南、北韓兩國在1948年分別在美、蘇支持下成立。但1950年北韓主動攻入南韓而引發「韓戰」,又再次破壞了這個短暫的平衡。韓戰中,交戰雙方和韓國人本身都付出了沉重代價,但問題最終沒有解決,仍然奉行南北分治這原先方案。這也證實了各大勢力明白武力未能真正解決朝鮮半島問題。朝鮮半島既是一支權杖,也可帶來危機。為了保持東亞的和平,還是讓東亞霸者的寶座懸空。
1991年蘇聯崩解後,中國就獨自成為北韓的後盾,而南韓則繼續受美國影響。中、美雙方固然希望保持朝鮮半島現狀,但有趣的是,北韓意識到這點,卻不甘願乖乖地遵守規矩。雖然北韓發展核武,挑釁南韓、日本和美國的行為令人討厭,但大勢力之間卻希望息事寧人。對北韓動武並非不可,但無助於解決問題。北韓如果戰敗,那韓國將會統一。這時朝鮮半島向任意一方傾斜都可能會破壞東亞勢力平衡,進而引發兵禍。即便現在美國只是在南韓佈置薩德飛彈防禦系統已引來中國的強烈反對,如果韓國在美國等勢力的協助下統一,那後果將會不堪設想。北歐神話中有「諸神的黃昏」的預言,認為有一天神界將會爆發一場滅絕性的大戰,大量的神將會戰死。北韓如果爆發戰爭的話,那將會是古林肯比公雞的啼聲,宣告着「諸神的黃昏」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