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拒絕歐洲一體化又不甘孤立 英國的歐洲盟友還有誰?
既然英國不認同歐盟的發展方向,那英國在1972年為何要加入歐盟前身的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ies)?從時勢而言,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算是迫於無奈。
歐洲於二戰受到嚴重破壞,人命傷亡自不在話下,經濟更是遭到前所未有的打擊。就在急須集結力量回復之際,法國、西德、意大利、荷蘭、比利時及盧森堡六個歐陸國家在1951年簽訂《巴黎條約》成立「歐洲煤鋼共同體(European Coal and Steel Community)」。共同體是歐洲各國首次願意放棄部分主權以成立的跨國管理組織,除分享市場以振興戰後工業外,同時也吸收了二戰痛苦的教訓,互相監管鋼鐵這項重要戰略資源以防軍備競賽及彼此「擦槍走火」。不久,六國在1957年再簽訂《羅馬條約》同意成立「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和「歐洲原子能共同體(European Atomic Energy Community)」,分享市場及能源。「歐洲共同體」概念不但破天荒,甚至可說是反潮流。19世紀以來,民族主義急速發展,隨之而來的「民族自決」或是「獨立」等主張在各地此起彼落。歐洲共同體得以成立完全有賴於二戰的慘痛教訓。決策者和有識之士知道歐洲再在內鬥中耗損的話,並沒有出路,因而希望通過和平的方法推進合作。
原初的歐洲共同體並沒有英國的份,被排擠的英國相當不忿是可想而知的。英國在二戰也付出了沉重代價,急需要加入歐洲市場以求復興。1950年代末,日後出任首相的希思(Edward Heath)已在國會推動加入歐洲共同體,藉此爭取歐洲經濟市場的地位,但法國總統戴高樂堅決反對英國申請入歐。就戴高樂的想法,歐洲必須團結一致,成為美國和蘇聯兩大勢力外的獨立勢力。他認為英國「相當有嫌疑」,斷定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對歐洲弊多於利。他甚至比喻英國為美國派到歐洲的「特洛伊的木馬」,最終會從內部破壞歐洲一體化。
利用外交操控歐洲局勢經驗豐富的英國當然不可能坐以待斃。英國碰了戴高樂的一面灰後,積極想辦法於共同體外找尋經濟同盟。1960年,英國與瑞士、奧地利、丹麥、挪威、瑞典及葡萄牙七國組成「歐洲自由貿易聯盟(European Free Trade Association)」與歐洲共同體競爭。這些國家大多不願意放棄關稅等主權以加入歐洲共同體,因而選擇與英國「另起爐灶」。由於歐洲共同體初始六國集中在歐陸中心地帶,故被稱「內六國(Inner Six)」,相對而言,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創始七國位於內六國外圍,故得名「外七國(Outer Seven)」。
然而,事實證明歐洲共同體的概念更為成功。外七國的自由貿易關係並非沒有作用,但是各國始終未能放下自我包袱,嘗試跨越國域界限。作為始作俑者的英國,也只當「外七國」為政治工具而已,從來沒真心看待過這個組織。1970年,英國的眼中釘戴高樂去世後,英國政府再次申請進入歐洲共同體,並於1972年簽署加入條約,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則慘遭用完即棄。英國演活了不朽的外交格言──「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一次不忠,百次不用」,英國加入歐洲共同體,並非真心認同整合歐洲的宏大理念,而只是急需要歐洲市場以刺激經濟復蘇。在1973年成為成員後,英國更百般刁難歐洲共同體。1975年,英國工黨曾發起公投,希望退出歐洲共同體。雖然公投否決了離開,但英國人從未走出疑歐陰霾。戴卓爾夫人於1979至1990年出任英國首相期間,更多番阻撓歐洲整合。就戴卓爾而言,歐洲共同體只是促進自由貿易的夥伴組織,而非一個統一國家。因為不想跟隨歐盟使用單一貨幣,在《馬城條約》商議階段,英國即與曾同為「外七國」的丹麥,申請在歐元以外仍保留本國貨幣。就這些發展總結,我們可知戴高樂的確是睿智的領袖,而英國的確不值得歐洲信任。
「分手」之後一了百了?
歐盟與英國「分手」,對雙方而言或是好事。奠定歐盟的前歐盟委員會主席德洛爾(Jacques Delors),早於2012年就曾說「英國可以離開歐盟並與之保持一個較鬆散的經濟關係」,因「英國人只關心經濟利益,沒有其他了,他們可以以另一種方式合作」。這的確是一條通往雙贏之路,然而英國於脫歐後可能並非就此一了百了,未足以讓歐洲安枕無憂。
英國並不見得會在離開歐盟之後就不阻止歐洲一體化的進程,本文之前所羅列的英國「往績」都表示了她不甘寂寞的性格。即使英國可以與歐洲市場保持一定合作關係,但長遠而言,退出歐盟將會令她於地緣政治的地位更為孤立。歐盟最初成立的目的是與西方的美國和東面的俄羅斯分庭抗禮,而今日局勢亦證明了其必要性。歐洲夾在兩大勢力之間,假如只是像以往一樣只以個別國家利益出發,那歐洲諸國要麼淪為兩大勢力的附庸,要麼只能擔當緩衝區的角色。尤其是中國近年的崛興,更使歐洲有被世界政壇邊緣化的危機。
歐洲走向一個更為強化的政治實體,是維持歐洲在世界局勢地位的唯一出路。而英國如果不欲加入歐盟,也就意味她也許要與其他國家另闢戰線,而最合理的同伴應是歐盟周邊未能找尋到合適定位的國家,例如說一直想加入歐盟但未能成功的土耳其。土耳其除了在歐盟失意,與俄羅斯的關係也一直不太穩定,故此在排他法之下自然會考慮與決定脫歐的英國成為夥伴。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於上月25日在一個土英論壇中表達了土耳其將參考英國脫歐,重新考慮是否要加入歐盟,暗示了雙方的合作可能性。
歐盟如果要繼續推動一體化,則必須提防英國這隻「特洛伊木馬」的潛在威脅。歐洲內部也不是團結一致,多年來即使在歐盟成員國內,都不乏反對歐洲整合的聲音。2009年,以希臘等為首的國家未能償還政府公債,引發「歐債危機」,於2010年又因為人道主義引發了大量難民湧入歐洲的「難民危機」。英國此刻離開歐盟,無疑令其雪上加霜,更可能觸發其他國家相繼脫歐。此刻歐盟首要是堅持歐洲一體化的路線。若然歐盟存在的意義是發展成聯邦國家,在歐元政策上不可放棄,甚至最終必須推出共通語言等。
假若過多成員國是使歐盟停滯、甚至崩解的原因,那她應該忍痛捨棄那些未能朝着歐洲一體化方向發展的成員,而非花費龐大的財力和精力去維繫一個表面龐大但內裏分裂的體系。英國上月29日啟動《里斯本條約》第50條程序,展開為期兩年的脫歐談判。蘇格蘭首席部長暨蘇格蘭民族黨黨魁施雅晴多次表示,脫歐並非蘇格蘭意願,故此英國脫歐勢將引發另一輪蘇格蘭獨立公投。這也許說明了尚有人希望看見統一的歐洲,解除歐洲自羅馬帝國之後一直分裂的千年詛咒。歐盟之路困難重重,但值得歐洲人所奮鬥。
延伸閱讀:【英國脫歐】歐洲的危險情人 英國光榮孤立背後的愛恨情仇【英國脫歐】脫歐後僅剩2.2%英語母語人口 歐盟語言何去何從?
上文節錄自第54期《香港01》周報(2017年4月3日)《英國——歐洲的危險情人》。網上標題及內容由編輯重擬及更新。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