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重建中國 · 八|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探索人類文明新形態

撰文:中國觀察室
出版:更新:

《多維新聞》十年前有關習近平喚醒中國的評論被內地多數主流媒體頭條轉載,《環球時報》發表社論質疑外媒政論文章為什麼在內地廣為流傳,無數人在微博轉發。今天不再有人懷疑《正在喚醒中國的習近平》文章的預見。

習近平首先被各方關注是他雷霆萬鈞的反腐運動,在《喚醒》文發表之前,原政治局常委周永康被逮捕,原軍委副主席徐才厚已經收監,一批省部級幹部鋃鐺入獄。幾個月前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各項重大改革,號召推動國家治理的現代化。

《多維新聞》認為毛澤東是人民相信的革命家、鄧小平是人民相信的改革總設計師,習近平是人民相信能夠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完成民族復興的政治家。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是習近平新時代的政治宣言,今天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會是中國發展的又一里程碑。延續《多維新聞》的傳統,《香港01》為兩次重大意義的三中全會十年之間的政治歷程準備了八篇評論文章,為了解這次全會提供說明。以下為正文。

習近平在任上提出過很多激勵人心的呼籲,但民族復興和中國式現代化在人民當中得到最大回響。為什麼我們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因為對其他國家的現代化並不滿意。現代化必須是文明的追求,超越物質的狹隘定義,更不會被工業化所侷限。有些人以為西方一兩百年的嘗試就足以超越燦爛悠久的人類文明,膚淺地提出歷史終結,殊不知現代化只是尋找美好生活的漂亮名稱而已。

【專頁】三中全會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習近平帶領中國開啟下一征程

民族復興是習近平上任時的起手式。為什麼是民族而不是國家?為什麼是復興,而不是維持崛起的說法?當習近平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且在國與國關係中積極推動,不少人會更好明白民族復興的深遠意義。國家是現代的政治邊界,人類的存在和交往自然不應該被權力意義的國界所侷限,更何況國家只是人類微弱的身份象徵,在全球化中它不是橫亙在人們之間的障礙。民族是中國人歷史身份的持續發展,國界是在綿延歷史的一種階段性應用。這並非否定國家的意義,只不過它是在不同層次對自我的認識和定義。

民族復興是對中國人命運帶有反思性的號召,它作為一個融合的族群感悟昨天的經歷、享受今天的努力以及期盼未來的幸福生活。復興自然是以過去的光榮成就為起點,但它不是懷舊自滿,而是感情上的思念。復興不是一家獨大,更不是獨食,這就是為什麼習近平適時提出三大倡議,而且知行合一地推動一帶一路等具體計劃,讓所有國家分享中國的成就。這不是容易的過程,因為它不是讓人理解的以西方為中心的現代化發展模式。

習近平預知中國崛起會撬動原來的全球格局,他以中國式現代化,統一了中國人對時代的想象,中國式現代化被概括為: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其實簡單幾句話就區分了兩種現代化差異之所在。中國式現代化是傳統社會大同理想的升華,回應的是中國人追求和平、天人合一、民胞物與的文明抱負。中國式現代化背後是傳統文化、社會主義文化、包括西方在內的外來文化的交融。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等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提出為實現中國夢而奮鬥。(新華社)

物質是現代化的基礎,缺乏物質現代化意義的存在,人就根本不存在,這是起點,卻不是終點。人的現代化存在,物質是貫穿始終的現代化條件,這不是數量上的意義,而是人作為整個類別的現代化,在中國就是十四億人的現代化,而不只是北上廣深和沿岸城市的現代化。中國人有一句流行話,一個都不能少。既然一個都不能少,那就不是數量問題,而是局部和整體之間的選擇,現代化對象自然是全部的人。

什麼是現代化?脱離貧窮是起點,身處小康是過程,共同富裕是跨越。這就是習近平提出共同富裕的明確指向。在共同富裕的前提下,中國人開始打破藩籬,進入現代化階段。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義,不是大鍋飯,更不是以分配為手段。共同富裕是動態環境,是所有人都不受制於貧窮,作為整體,狀態是穩定的,而作為個人,它將根據人各自的努力和才華來維繫。富裕是以生產為前提和標準,共同是相互作用、相得益彰的意思。

物質的現代化自然是以農業的現代化為基礎,工業的現代化為過程,精神的現代化為旨歸,這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意思。什麼是精神文明?它是自信、謙卑、為善、進步、關愛。中國傳統思想對精神世界的展現和探究絕對是人類最豐富的寶藏,它早就融入我們的基因裏,只要我們不因為物質的誘惑而偏離,中國人根本不會將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區分開來。

不少人對中國歷史和社會的認識相對淺薄,很難理解中國為什麼在中等發展階段就重視保護生態環境,甚至耗費巨大資源來實現。中國人雖然進入了工業社會,但它的農民情結很重,社會上有一句話,往上推三代有誰能說自己不是農民。天不會因為人積累了巨大財富就不打雷閃電,更不會因為多了幾個獨角獸而不發生洪水內澇,樸實的農民天生就知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就是為什麼習近平提出如此呼籲時,中國人都報以會心的微笑。

以巴衝突:2024年7月13日,巴勒斯坦人稱以色列對加沙走廊南部汗尤尼斯馬瓦西(Al-Mawasi)地區一個帳篷營地發動襲擊。這再次警醒世人:現代化應該是和平發展的現代化。(Reuters)

以對天的尊重為前提,天下自然是所有人的世界。中國人很熟悉一句話,那是社會學家費孝通所講,「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它很好說明中國人對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定義。中國人很重視社會穩定,這也同樣是全世界人民對發展的前提認識,有序、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是每個國家推動發展的條件,而且是所有國家共同追求和協作的環境。試問,所謂的阿拉伯之春,阿富汗和伊拉克的民主改造有否為兩國的人民帶來幸福生活?發生在烏克蘭的戰爭是否可以為歐洲或俄羅斯帶來和平,以色列的報復以及對巴勒斯坦人的種族滅絕能為猶太人帶來安寧嗎?中國式現代化將會鋪平中國作為世界強國的道路,但中國的發展和強大絕不會犧牲別國的利益,中國的民族復興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如果中國的發展損害了世界和平,中國式現代化也不是完整的,更不會是中國人的追求。

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因應「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的現實國情提出中國式現代化,自此之後,小康社會、「三步走」發展戰略、「兩個一百年」目標陸續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具體目標和實施路徑。在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進一步提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式現代化既是政治的、經濟的,又是文明的、綠色的,既是發展的,又是公平的,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既承載無數人的夢想,又具有現實意義。

習近平的中國式現代化既承載普世的文明追求,又帶有強烈的時代烙印。習近平上任以來,為了追求中國式現代化,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是努力延續改革開放以來的發展勢頭,持續提升中國社會的生產力。2023年經濟規模相比於2012年增長一倍多,更多的人告別貧困,過上小康生活。儘管中國經濟依舊面對挑戰,但不爭的事實是,超126萬億人民幣的GDP正處於近代以來最強盛的時期,不少新興科技產業已經站在世界前沿,逐漸成為世界銀行定義的高收入國家。最關鍵是習近平領導的中共並沒有自滿,新發展理念和新質生產力為人類生產力發展提出了完全不同而且是更符合共同利益的路徑。只有現代的生產力才能支撐現代的社會,也只能是高度發展的新質生產力才能為現代的生產關係提供轉型升級的支撐。

2017年6月21日,習近平到山西考察調研。這是習近平來到忻州市岢嵐縣趙家窪村看望貧困村民王三女。(新華社)

二是將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調整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堅決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開展以「兩不愁、三保障」為目標的大規模扶貧攻堅工作,圍繞共同富裕目標積極努力。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共同富裕,在鼓勵創新與激發活力的同時,以合乎規律的可持續方式來促進社會公平,正成為習近平新質生產力如何作用於社會關係的關鍵任務。中國式現代化必然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必然是以共同富裕為追求,難以與資本主義的社會認識相提並論,更難以與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產生共鳴。

三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國家治理的現代化是中共的現代化,是社會現代化的前提。習近平思想體系的核心是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和國家治理,它們是民族復興和中國式現代化的路徑和方法論。用四個現代化來說明社會主義如何發展生產力,國家治理就是第五個現代化,兩者之間既是相互作用也是相互成就的,同樣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內涵。中共作為領導國家發展的政治組織,它既要承擔國家道路轉型的革命任務,也要完成人民過上幸福生活的治理任務,革命和治理並不衝突,改革和鬥爭更是題中之義。

四是文化強國建設。習近平提出「兩個結合」,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路徑,同時為社會主義搭建了與中國人精神結合的橋樑,在強化中國文化主體性的同時推動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華傳統文化固然需要現代轉型,它的轉型路徑已經被證明是社會主義的。習近平把鴉片戰爭後傳統文化的遭遇視作「文明蒙塵」,他致力於讓中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治理與中國文化相結合,為民族復興提供文化支撐。

五是推進「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係,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三大全球倡議。西方式現代化充斥人類的慘重教訓,儘管時過境遷,但令人窒息的貧富懸殊、階層固化,生態環境破壞,地緣衝突,依然困擾人類社會。就算是經歷了眾多教訓,俄烏戰爭、巴以衝突依靠的依然是地緣衝突的叢林法則。中國的國際關係思想顯然是替代品,而且直接攻擊了霸權思維,打破了頑強的既得利益藩籬,以平等互利的國際機構取代服務大國利益的傳統設置,包括通過自己的方法降低區域緊張關係。凡此種種,皆反映出西方式現代化與中國式現代化在百年大變局中兩種道路的選擇。

在晚清,中國式現代化只是最樸素的自強與求富,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30年,中國式現代化主要限於物質層面,但同樣是遙不可及的夢想。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經濟社會發展成績,持續40多年對科技、教育、治理的重視和實踐,讓中國式現代化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習近平提出新發展理念,強化社會主義價值導向,促進共同富裕,正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習近平重塑政治秩序與生態,推進的全面依法治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只要穩步向前推進,將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良好的法治和政治環境。

毫無疑問,中國式現代化是一條極其艱鉅、宏大的道路,民族復興只能夠在全體中國人共同努力的基礎上才能達到。在迄今為止的人類歷史中,從未有一個大型經濟體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所列出的目標,更沒有歷史上任何偉大的民族像中國那樣實現復興。西方是人類現代化進程的開啟者,是自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地理大發現、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現代化的主要領導者和定義者,為後發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積累了經驗。然而現代化終究不等於西化,西方不應該也壟斷不了現代化的路徑選擇,中國人的嘗試和努力再一次為固化的現代思維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