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重建中國 · 二|重建國家目標體系 實現民族偉大復興

撰文:中國觀察室
出版:更新:

編者按:《多維新聞》十年前有關習近平喚醒中國的評論被內地多數主流媒體頭條轉載,《環球時報》發表社論質疑外媒政論文章為什麼在內地廣為流傳,無數人在微博轉發。今天不再有人懷疑《正在喚醒中國的習近平》文章的預見。

習近平首先被各方關注是他雷霆萬鈞的反腐運動,在《喚醒》文發表之前,原政治局常委周永康被逮捕,原軍委副主席徐才厚已經收監,一批省部級幹部鋃鐺入獄。幾個月前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各項重大改革,號召推動國家治理的現代化。

《多維新聞》認為毛澤東是人民相信的革命家、鄧小平是人民相信的改革總設計師,習近平是人民相信能夠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完成民族復興的政治家。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是習近平新時代的政治宣言,今天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會是中國發展的又一里程碑。延續《多維新聞》的傳統,《香港01》為兩次重大意義的三中全會十年之間的政治歷程準備了八篇評論文章,為了解這次全會提供說明。以下為正文。

在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提到十八大以來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的三件大事:一是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是完成脱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

對於習近平提到的第三件大事,既有承上啟下的政治意涵,也內含著習近平重建國家目標體系的宏願。之所以說承上啟下,是因為從毛時代到鄧時代,再到江胡時代和今天的習近平時代,中共的總目標從來沒有變過,那就是帶領中國一步步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為第一個百年目標;之所以說內含著習近平重建國家目標體系的宏願,在於接續第一個百年,習近平還將帶領中共努力實現第二個百年的目標,也就是到建國百年時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進而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目標的牽引作用、激勵作用對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組織的前進是至關重要的。當年毛澤東帶領中國共產黨在艱難的情況下,以一個弱小的山溝政黨獲得中國人民的支持,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建立新中國,正是在國家主權獨立、人民當家做主這樣樸素目標的牽引下一步步實現的。中國的改革開放所以能成功,除了文革十年中國到了山窮水盡、不得不變的原因,鄧小平的四個現代化、小康社會的目標設定同樣不可或缺。到了習近平時代,十八大後不久就設定了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總目標,亦在它的牽引下通過具體行動重建著整個國家的目標體系,且這一目標指向的,不再是著重於中國內部,而是進階為世界乃至全人類。

中共十八大被視為中國政治的一個分水嶺。(Reuters)

「中國夢」:從抽象到具體

習近平是在十八大後帶領新常委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中國夢」的。彼時習近平說,「每個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夢想。現在,大家都在討論中國夢,我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中國夢。這個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歷史告訴我們,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與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

五年之後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將中國夢的概念進一步拓展為「兩個一百年」目標,即到2021年中共建黨100周年和2049年中共建政100周年時,逐步並最終順利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體表現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實現途徑是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推動國家治理的現代化、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實施手段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位一體建設。

如果說十八大後提出「中國夢」時還只是停留在抽象層面,那麼到了十九大,「中國夢」則更加具象化。從十八大到十九大這五年,也是習近平上台後撥亂反正、搭建四梁八柱的階段,這也為中國夢的落地提供了土壤和可能。

習近平十八大成為最高領導人之前,外界對其很陌生,並不了解,以至於很多西方媒體當時的第一反應是「誰是習近平」。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明確了中國道路和方向的總原則,「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且首次提到了「三個自信」,也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後來還加上了文化自信。明確了道路問題和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之後,習近平的第一個五年著力於祛除黨內積弊、搭建治國理政的四梁八柱。在除積弊方面,展開了整風運動、大力反腐敗,為改變「九龍治水、各管一攤」、 「政令不出中南海」導致的中共的領導分散和弱化,開啟了小組治國模式,以此為突破口強化中國共產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在搭建四梁八柱方面,提出四個全面、五位一體等。以十八屆六中全會將習近平確立為中國共產黨新領導核心作為標誌,意味著習近平時代的根基已經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中國夢也有了領導力層面的支撐。

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參觀復興之路展覽。(資料圖片)

從十九大到二十大的五年,是搭建完四梁八柱之後,不斷充實內容、加速衝刺的階段。此一階段,習近平的中國夢更加直接、具體、可感。不同於十八大之際外界的疑惑和陌生,十九大之後,外界不得不開始直面中國的崛起,十九大報告也被認為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宣言」。也因為這一「宣言」,所以解決台灣問題也有了一個不言自明的時間表。十九大報告不僅明確了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也進一步將十八大搭建好的四梁八柱明確為14條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在此階段,習近平對官員的要求,已經不單單是防腐拒變,而且還要樹立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與此相關的黨史教育活動及整風運動等,也意在通過自我革命重拾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

這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等重大事件,也提供了重塑中國共產黨的重要契機和載體,並同步帶動中國民眾增強國家認同感和民族自信心。而第三份歷史決議、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等文件的推出,則意在進一步鞏固中國共產黨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2018年修憲取消國家主席任期制,以及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憲法,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被確定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等,從官方層面來看,這無關個人權力的加持,而是基於中國共產黨需要這樣的核心體制帶領全黨自我革命進而實現中國夢。十九屆四中全會所明確的「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則進一步夯實了國家目標體系。

民族復興:從中國到世界

與中國夢從抽象到具體同步發生的,是民族復興從中國到世界的進階與嬗變。習近平在2013年10月23日同全國總工會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集體談話時解釋了兩者的關係。習近平說,中國夢是一種形象的表達,是一個最大公約數,是一種為群眾易於接受的表述,核心內涵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可以適當拓展,但不能脱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主題,要緊緊扭住這個主題啟動和傳遞正能量。

河南省新鄭市,學生展示中國民間藝術家的書法作品《中國夢》。(VCG)

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顯然這不僅僅意味著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崛起、軍事實力的增強,而是內含著中華文明的復興,這才是最深厚、最本質的復興。這也是習近平上台後為何強調文化自信以及提出「兩個結合」的原因所在,因為中華民族要想真正復興,就必然需要依託於文明的復興,由此也才可能走出「西方中心主義」,構建人類文明新形態。而所有這些復興最終指向的,還是讓人民都能過上美好生活,是共同富裕。也就是習近平在十八大後的就職演說中說的,「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和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為進一步推動實現民族復興的目標,二十大開啟的第三個五年,是以歷史自信、文化自信為依託和底色,真正走向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階段。二十大報告的主題,除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有「弘揚偉大建黨精神」、「自信自強」。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推進民族復興層面,二十大無疑是十九大的延長線,它也與十九大的主題一脈相承,習近平在報告中明確表示,十九大、十九屆六中全會提出的「十個明確」、「十四個堅持」、「十三個方面成就」概括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豐富發展。但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層面,尤其是自信自強方面,二十大則明顯不滿足於「不忘初心」,而是意圖更進一步,因為民族復興的中國夢,不僅包含硬實力的不斷現代化,尤其是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也必然包括軟實力尤其是民眾心態的自信自強,「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

基於此目標來看二十大報告,也就不難理解為何習近平要提出「中國式現代化」,為何要自我革命,為何要將歷史自信、文化自信並列提出,為何要強調馬克思主義必須要與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實際相結合。在習近平看來,未來五年是中國道路和中國方案能否在實踐與理論層面立得住、經得起考驗的關鍵時期,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能否成為振興世界社會主義中流砥柱的關鍵時期,更是民族復興能否從中國走向世界的關鍵時期。

習近平2月7日在二十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講話。(新華社)

民族復興從中國走向世界,也是中國走向歷史舞台中央的過程中問題導向的結果。因為在今天這樣一個內外變局深度聯動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頭,中國要想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就不僅僅要進行內部治理變革,也需要調動世界性資源,吸納全球性力量,「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僅僅需要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建立在塑造更平衡的世界治理結構的基礎之上,建立在更理想的全球治理秩序之中。當崛起的全球南方喊出「我們需要新的發展話語」,這既是在全球西方民主式微的情況下自然產生的一種尋求新方向的力量,也包含著對於中國可能提供的方案和發展路徑的一種認可、一種寄望。

更理想全球治理秩序的建構,需要以文明的多樣性為前提,需要「以人民為中心」。有評論即認為,「一帶一路」背後的世界觀圖景,不是西方式的二元對立、霸權競爭的世界,而是中國文明內在的普遍性世界觀,其內涵是中華文明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的兩種普遍性精神和特質:一是不斷融合外來文明、外來人群的「世界性」特徵,一是打通上下區隔、實現更好的內部整合與認同的「人民性」特徵。更進一步,隨著中國共產黨人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民族目標,也找到了更加普遍化、更具包容性、更能與外部世界相協調的全球圖景和世界觀結構。

從這個層面來看,習近平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是帝王將相的個人野心或流芳百世的偉人夢,而是包含著對國家目標和人類未來的想像與思考。什麼是好的治理,國家存在的目的是什麼,文明的衝突是必然的嗎,在新舊秩序的「過渡時刻」,當民族復興是中國夢的內涵,它必然是與世界復興相關。中國夢的實現自然是與世界夢聯結起來,是我們宏大目標的延續,或許我們的階段目標就是提醒世界啟動這項議題的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