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重建中國 · 七 | 重建中國外交理念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撰文:中國觀察室
出版:更新:

《多維新聞》十年前有關習近平喚醒中國的評論被內地多數主流媒體頭條轉載,《環球時報》發表社論質疑外媒政論文章為什麼在內地廣為流傳,無數人在微博轉發。今天不再有人懷疑《正在喚醒中國的習近平》文章的預見。

習近平首先被各方關注是他雷霆萬鈞的反腐運動,在《喚醒》文發表之前,原政治局常委周永康被逮捕,原軍委副主席徐才厚已經收監,一批省部級幹部鋃鐺入獄。幾個月前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各項重大改革,號召推動國家治理的現代化。

《多維新聞》認為毛澤東是人民相信的革命家、鄧小平是人民相信的改革總設計師,習近平是人民相信能夠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完成民族復興的政治家。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是習近平新時代的政治宣言,今天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將會是中國發展的又一里程碑。延續《多維新聞》的傳統,《香港01》為兩次重大意義的三中全會十年之間的政治歷程準備了八篇評論文章,為了解這次全會提供說明。以下為正文。

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領導的中國外交始終貫穿一條主線:「服務民族復興、促進人類進步」,這是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兩大目標導向。于國內是服務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目標,堅決捍衛主權、安全、發展等核心利益是中國外交的當然使命。於國際是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並最終成就「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習近平對世界願景的總構想與總概括。不論是在事關核心利益的台海、南海局勢上的強勢,還是在巴以衝突、俄烏衝突、伊朗和沙特衝突的靈活斡旋,不論是為全球發展貢獻中國力量,還是為完善全球治理展現中國擔當,中國都表現得積極主動。

【專頁】三中全會聚焦全面深化改革 習近平帶領中國開啟下一征程

習近平在出席多次重要性場合活動時,曾多次提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鑑而豐富」的主張,構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帶出了以文明交流促進國與國之間的友誼,實行推動多元﹑多向﹑對等﹑平等的共同體。(新華社)

願景之外,中國在國際事務上的積極主動亦有很強的問題意識,那就是全球治理體系面臨的「四個赤字」。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報告指出,「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全球動盪變革還在深刻複雜演進之中,人類構建美好世界的前行之路也不會一帆風順。中國人民有意願、有責任擔當,決心為人類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積極有為」成為中國外交的主基調

雖然習近平重建中國外交理念,為的是解決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為的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但在外界看來,積極有為的中國正在挑戰現行國際秩序,正在放棄鄧時代的韜光養晦。

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這是以往國際秩序的經驗。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兩種生產關係、兩種社會制度、兩種意識形態、兩種價值觀的競爭仍會處於白熱化階段,不過在習近平看來,中國作為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有責任重構兩種制度、兩條道路的互動邏輯和交往範式,有責任規劃「兩制」國家長期共存的世界版圖,特別是處理好中國這個最大社會主義國家與美國這個最強資本主義國家的關係,避免跌入「新冷戰」和「修昔底德陷阱」,避免走上衝突對抗、國強必霸的老路。習近平給出的選項就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對世界交往範式的顛覆性重構,為多種生產關係、多種社會制度、多種意識形態、多種價值觀和平共處、良性競爭提供新方案、打開新空間。用習近平的話說,「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以一種制度代替另一種制度,不是以一種文明代替另一種文明,而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歷史文化、不同發展水準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利益共生、權利共用、責任共擔,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約數」。「積極有為」成為中國外交的主基調,正是在此基礎上做出的。

「積極有為」是否就放棄了「韜光養晦」?這是一個偽命題。國內外對「韜光養晦」戰略思想一直存在不全面的解讀,錯誤認為過去中國國力衰弱,只好「韜光養晦」,現在強大了, 「韜光養晦」已經過時。事實上,鄧小平的時期要「韜光養晦」,習近平的新時代同樣需要。「韜光養晦」是隱己之長,補己之短。此語體現了中國人低調、內斂,注重自我完善和勠力發展的精神氣質。「韜光養晦」既不是權宜之計,更不是軟弱可欺,做縮頭烏龜。

上世紀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陣營崩潰後,鄧小平提出了「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決不當頭、有所作為」的方針。(資料圖片)

鄧小平多次說過「中國誰也不怕」,他用「韜光養晦」概括當時的中國外交戰略思想,完全是從自謙的角度來講。況且,「韜光養晦」本就不是獨立存在,總體方針是「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對、韜光養晦、有所作為」。中國在提出這一外交方針時,就已經洞察到世界未來的發展趨勢。今天習近平身處的時期是全球南方國家崛起,世界地緣戰略格局全面轉型,美國積極圍堵中國,有所作為自然變成積極有為,中國才能應對大變局。

習近平的新型「天下觀」

與韜光養晦一脈相承的,是中國自古奉行的是「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的「天下觀」。在天下體系中,「和合」是中華文明的精髓,具有巨大包容性。「和合」精神貫穿於新中國各個時期的對外戰略之中,「天下觀」支撐和激勵中國走上一條獨具特色的外交之路。從毛澤東時期的「和平共處原則」,到改革開放以來的「和平與發展」,再到今天習近平宣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國作為一個非西方國家,參與重建的世界秩序,是西方大國在過去300年互動過程中最終形成的具有西方歷史基因的國際規範:首先,具備帝國主義屬性的民主自由國家;其次,表現為政治的等級性與經濟極度不平等。在這兩種屬性的世界政治中,經常表現為霸權和政治欺淩。自由主義趨向發展成封閉的原教旨主義,以它為主流意識形態的世界秩序往往會通過強權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弱者身上。所以,西方國家所說的「自由世界秩序」,本質上是「帝國主義秩序」,以往的帝國主義是以殖民主義為具體表現,而今天的帝國主義是西方列強打著自由世界秩序的口號,通過主導地緣政治格局,依然是服務于西方發達經濟體的利益。

1899年美国Puck雜誌刊登一幅諷刺帝国主义擴張的漫畫,美国正恐嚇著前排象徵殖民地的學生:菲律賓、夏威夷、古巴與波多黎各,後排的聽話學生則是本土白人建立的各州。

隨著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變化,現行國際秩序的瓦解與新型國際共同體秩序的建立是同樣不可避免的。特別是進入21世紀,中國、俄羅斯、印度等新興市場國家快速崛起,撬動了「自由帝國秩序」發生深刻變革。世界政治發生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變化,即財富權力的大轉移。非西方國家搶佔了工業品市場這一財富轉移的最重要路徑,引起西方國家內部的社會矛盾不斷加劇。供應鏈和去工業化的作用逐步顯現,金融化的衝擊也同樣在發生。今天歐洲多國的政治右傾和激進化亂象,美國政治的極化和兩黨的衝突,實際上都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發生的。

歷史上,新興大國在崛起過程中都會受到守成勢力的阻擋,產生不可避免的衝突,甚至演化成「強強」之間的戰爭——這就是在西方社會頗具市場的「修昔底德陷阱」論。世界上不少人認為中美兩國的較量不能迴避「修昔底德陷阱」,攤牌和戰爭不可避免。殊不知,「美國優先」才是全球治理面臨的最大危機,美國描繪的全球治理願景是基於「西方中心主義」的「霸權穩定」,全球治理就是獲取霸權紅利的進程。歷史地看,美國會通過戰爭維護霸權,即使沒有敵人也要創造敵人。2017年以來,約瑟夫·奈(Joseph S. Nye, Jr.)多次指出,美國的軟實力正在削弱,「美國優先」意味著把國際社會放到第二位,這就預示著美國不再偉大了。而與此相對,中國所描繪的全球治理是構建基於文明互鑒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實施「美國優先」政策。圖為2020年7月7日,特朗普在白宮出席活動。(AP)

在西方話語中,世界由主權國家構成,國際關係是作為獨立單位的主權國家之間的關係。中國傳統的「天下觀」構建的世界體系則是「以天下觀天下」為主導思想,天下或世界為永恆不變的一體,而天下萬物皆無內外,包含了一種超越西方民族國家藩籬的世界主義視野。習近平所宣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並非簡單的回歸傳統,而是融合了新時代元素的國際秩序構想。「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方面延續了協和萬邦的精神,但也摒棄了朝貢體系中「天朝上國」的觀念,將自身的崛起與全球各國的共同發展緊密相連,主張實現共同繁榮、共同發展,構建起真正意義上和平、公正、公平的世界共同體。可以說,「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代的「天下觀」。

「人類命運共同體」凸顯了「天下觀」的原則,在於包容、不排斥、不對立、不貼標籤,沒有什麼是不能相容或異質的。強調和而不同,欣賞民族、文化和價值觀的多樣性。認為只有存在多樣性,和諧才有可能。從實踐看,「人類命運共同體」超越了全球治理的形而上學思維,超越了世界主義與民族主義的二元對立,超越了「西方-非西方」的前提預設,向全球提供了一種嶄新的思維方式,為優化全球治理開闢了新的願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基於地緣政治的考慮,而是立足於人類社會的立場,意在通過調整全球上層建築,將「西方性」的世界秩序和治理體系改造升級為「世界性」的世界秩序和治理體系,以適應全球生產力的普遍發展要求,增進全人類的共同利益,致力於建設共同發展、合作共贏的世界。

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

「世界怎麼了,我們怎麼辦」,這是習近平上台至今反復追問的,中國方案所指向的,也正是這一時代之問。具體到全球治理,習近平意欲打破的,是數百年來國際秩序變遷背後弱肉強食、贏者通吃的陳舊「世界觀」,並在此基礎上開闢國際關係理論新境界。「人類命運共同體」即蘊涵著一整套世界秩序重建的文化觀念,為國際秩序的理性建構注入中國元素。

2020年9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特别代表、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北京出席联合国安理会视频首脑会议并发表题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讲话。

除了為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自主選擇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提供了價值層面的重要支撐,這份「中國方案」最不同的是,認真的認同「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總鑰匙」。以「發展」為出路,把「發展」當藥方,源於新時代中國自身發展的成功經驗。面對全球發展失衡特別是發展中國家貧困狀況堪憂,習近平認為,「發展」既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目的,也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路徑。「一帶一路」就是全球共同發展的實踐探索,它以發展為導向,打造新的發展環境和發展空間,創建地區經濟新的發展引擎,尤其重視發展中國家的發展利益。

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習近平為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國方案」,一方面傳承發展義利觀,並將其作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價值準則,牢牢佔據國際道義制高點。另一方面拓展到共商共建共用觀,「共商共建共用」原則在2017年寫入「聯合國與全球經濟治理」決議,意味著這一中國倡議廣泛凝聚了共識,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了重要遵循。

習近平提出的新發展觀、新安全觀、正確義利觀、全球治理觀等,都是對全球治理的重大理論貢獻。(資料圖片)

百年大變局正以前所未有的變革廣度與深度展開,世界的和平與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習近平看來,解決了安全的憂慮,專注于發展,自然就需要認識到治理是成功與否的關鍵,只有這樣,才能最終達到文明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國際秩序的範式革命,是中國宣導的新型國際秩序觀。「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中國傳統「天下觀」的揚棄,是對中國共產黨「和平共處」世界觀的發展,是對現存國際秩序的批判性反思,是具有原創性價值的國際秩序觀。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毛澤東讓「新中國」重回了世界版圖,鄧小平讓「新中國」在世界版圖中發展壯大,而習近平則是帶領「新中國」為21世紀籌畫人類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