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矛盾】文憑試獲非本地生垂青 可否成為港版SAT?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教育局昨天(9日)回覆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的質詢,指出今年報考中學文憑試的非本地生人數有184人,是去年的三倍多,當中有 30 名非本地生以中學文憑試成績透過聯招提交入學申請。按現行規例,即使參加文憑試,非本地學生也不會與本地學生競爭大學聯招資助學額。不過,從另一角度看,文憑試多了非本地生報考,也可以是契機。假若能吸引各方學子報考,考評局將有更多收入,更可鞏固香港成為國際考試場所的地位。

考評局除了舉辦中學文憑試,更提供達 200 項國際及專業考試,包括藝術、職業、入學、招聘、語文水平和學位考試。2015/16 學年,相關考生人數多達 29.4 萬人,較上年度上升了 2.1%。當中,逾 10 萬人報考音樂、舞蹈或藝術考試,但增幅最大的是入學╱預科考試類別,達 21.1%,主要原因是更多內地考生來港參加入讀美國學術評估測試(SAT)及美國大學入學考試(ACT)考試。

以 SAT 為例,內地沒有考場,而香港鄰近內地,每年有 4 次考試,因此香港早已成內地人報考 SAT 的熱門地方。考期前後,上萬考生擠滿毗鄰的機場亞洲國際博覽館。除了 SAT,香港會計師公會執業證書考試、特許財金分析師考試(CFA)及財金風險管理分析師考試(FRM)也在亞博館舉行,同樣有不少境外考生。

此類考試為考評局帶來不俗的收入,在 2015/16 學年,金額為 9,845 萬元,較上一年度增加 658 萬元,佔總收入的比例由 20.5% 增至約 24%。文憑試的收入因為適齡學童下跌,收入下降,近年錄得財赤,2015/16 學年虧損 1,970 萬元,較對上一年的 615 萬元嚴重。舉辦國際及專業考試,有助穩定局方財政。此外,應試活動也帶旺附近的酒店和餐飲業,部分考生和家長在試後會短暫觀光,促進旅遊業。

有報道指,有內地生到港報考文憑試,希望入讀本地大學。(資料圖片)

文憑試可否仿效 SAT,一年提供多次考試,而且擴大應考規模?「01觀點」曾提議局方研究增加考試次數,既可讓重考生及早完成考試,不用等待每年3、4月才赴考,減輕等待壓力。

其實,任何符合報考資格的人士均可以自修生名義參加文憑試,並沒有國籍限制。縱然有些文憑試科目着重本地處境,例如通識科,但對於較通用的科目,例如英文、數學或者其他外語,考評局可以研究吸引兩岸、東南亞,以至外地考生應考,或者與專業機構合作,另設考試,並邀請僱主組織或學術機構承認。這將提升考評局的聲譽,而且壯大香港為區域國際考試和資格認可的地位。

現時文憑試已獲一些海外學校或評分機構認證成績,例如可與 GCE A Level 的成績互相參照,部分英國大專院校可以按對照分數,考慮文憑試畢業生入學申請。再者,文憑試畢業生也可直接報讀約 150 家台灣的大學。根據本年4月的《大學線》報道,考評局曾派員到廣東省四所學校及補習社介紹文憑試消息和資歷認可。深圳有教育機構開辦應考文憑試的補習班,暫時學員不多。

整體考生人數因應香港學生人口下降而減少。考評局指,在2015/16年度,參加入學╱預科考試的考生人數增長最高,錄得達21.1%的增幅,主要原因是更多內地考生來港參加SAT及ACT考試。至於參加招聘考試的考生人數,則上升了12%。(圖片來源:考評局 2016 年年報)

港人擔憂,現時已有大量內地生就讀本地大學,若然考評局廣邀境外考生應考文憑試,吸引的大多數仍是內地生。即使大學嚴守規條,取錄最多資助學額兩成的額外非本地學生,並歸入非教資會資助學額,以內地生為主的非本地生數目只會有增無減。

我們要釐清幾項情況。根據現行政策,教資會資助的大學,只可以超額收生形式錄取非本地生入讀資助課程,上限為資助學額的兩成。即使大學決定取錄一名透過文憑試及聯招申請入學的非本地生,校方不會把該申請人計算在本地學生的學額內。換言之,非本地生不會與本地生競爭教資會資助學額。

近年在大學校園中,除了本地生,還有愈來愈多內地生。(資料圖片)

在考試評分方面,考評局確認,學校考生與自修生均採用相同的評核標準,閱卷與評級時亦不會分開處理。若取得第 5 級之考生人數增加,取得「5**」及「5*」級的考生人數亦會相應增加,故不會因報考人數上升而影響考生取得「5**」及「5*」級的機會。

當然,不管文憑試應考人數,大學在決定非本地生收生人數時,必須考慮校園資源(例如師資、宿位)是否充裕,政府也應監察院校,制止院校收取過多非本地生。那邊廂,長遠而言,政府應擴大教育產業,增撥資源給私立大專院校,吸納非本地生之餘,不致搶奪本地學生資源。在此轉變下,擴大文憑試非本地考生人數也不成問題。

考評局的抱負,是成為世界知名及信譽昭著的考試及評核服務機構。局方一直積極推銷文憑試資歷,何不再進一步,在不阻礙本地生升學機會下,歡迎外地人應考文憑試,成為國際普及的考試,既開拓財源,又爭取更多地方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