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費加價勢難止 政府須緩解能源轉型陣痛

撰文:湯文詩
出版:更新:

兩電於本周二(9日)公布明年電費加幅,中電為5.8%,港燈為7%。政府和兩電早已向市民警示,隨着本港進入減碳時代,市民將要為兩電添置新基建及使用潔淨能源付鈔,電費未來一段時間繼續上升。能源轉型難免,但政府有責任緩解市民期間陣痛,並透過推動電費收費結構和《管制計劃協議》改革令電價更公平,同時要繼續推動發展多元化的可再生能源,長遠擺脫因為依賴化石燃料導致的電價波動。

香港有75%的輸出電量來自煤和天然氣,兩者價格近期暴漲,今年市民和東主已經感受到燃料帳上升導致電費上升,而兩電明年凍結基本電價而調升燃料費,總體電費將進一步增加。值得注意的是,兩電動用了相當部分的電費穩定基金儲備,加上繼續設有回扣,才控制了加幅,否則加幅更大,但這亦表示往後能抵銷加價的方法又少一項。

煤和氣價飊升的原因眾多,主要包括疫情打亂能源供應鏈、疫後各國為推動經濟增加能源消耗、北歐水電產能和歐洲風能低於預期並要從國際市場搶購天然氣,加上北半球國家預期進入嚴冬等,香港燃料依賴進口,難免要捱貴電。未來一兩年的價格能否回順,視乎氣候和各國控疫成效,但即使全球社會有幸復常,本地電價亦難望大幅回落。

香港早可減少依賴化石能源

話雖如此,香港其實可以在更早時間減少使用化石能源,減低電價波動。這裏是指港府錯失及早引入可再生能源。理工大學學者楊洪興曾估算,假設將全港受陽光照射的地方也裝上太陽能光伏板,光能最多可提供15%本地電量。即使只有三分之一地方實現,那已佔5%。另外,政府一向對風能也拖拖拉拉,兩電的風場項目最快要到數年後才交上環境局審批,再加上興建需時,隨時要十年後才投產,落後於鄰近地區。再者,本地廚餘回收物流鏈一直未成熟,令廚餘發電成效低於預期。若然多項可再生能源和轉廢為能項目已投產,現時兩電已可適度減少化石能源。

雖然政府和兩電已呼應世界趨勢、爭取2050年前碳中和,但其實際作為似乎仍然未夠積極。早前政府表示爭取不遲於2035年把可再生能源在發電燃料組合中所佔的比例提升至7.5%至10%,港燈和中電計劃分別在2030年代和2040年底前淘汰燃煤發電。取而代之,兩電未來需要投資興建用以生產、接收和儲存潔淨能源的設施。

減輕市民負擔 還看政府兩招

在這個問題上,政府必須做好把關和推動角色,見諸於以下兩方面。首先,短期而言,政府繼續適度補助市民商戶電費。政府由2019年起,連續五年補貼住宅用戶以減輕能源轉型的額外電費,又因應疫情於在今年6月至明年5月發放總值1,000元的紓困補貼。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稱庫房赤字少於預期,政府絕對有力繼續發放補貼。

第二,政府要求兩電透過改革收費結構推動節能減排。不論在能源轉型前後,社會已要求兩電實施商戶累進收費和住宅分時段收費,直接鼓勵市民節能和履行用者多付,並降低兩電添置新機組應付需求的誘因,從而避免兩電透過《管制計劃協議》肆意增加投資推高回報額。

正如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在兩電加電費的記者會所言,減碳有價。然而,這個成本必須公平合理分配,政府要防止兩電全數轉嫁潔淨燃料和基建開支給市民,亦要在能源轉型期間穩定電價,避免民怨積累,市民願意為環保付出。當然長遠而言,政府與社會各方面均要思考拓展其他更可持續的產電途徑,畢竟無論煤與天然氣都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在減碳浪潮下終有被完全取締的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