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價飊升 改革收費架構有得諗
國際燃料價格升浪波及香港,近來工商業和住宅每月電費較前幾個月明顯增加,預計未來幾個月升勢持續。在收費機制上,短期內兩電要運用較預期為多的電費穩定基金結餘減緩加幅,更根本的做法是,政府要求兩電向工商業採取累進收費,並推出更多靈活收費模式,以減輕住宅電費負擔為先。
煤、天然氣、石油等化石燃料的價格自去年下半年起上升,近月升勢尤其凌厲。上升原因繁多,共同點是疫後各地恢復生產,而極端天氣一度破壞了礦場運作,而且預測冬季嚴寒,增加燃料需求。對於天然氣而言,不少國家因為減碳而轉用天然氣,卻遇上主要產氣國俄羅斯出口量趨降,輸入國家要向國際市場搶購,從而推高氣價。
在香港,用戶開始感受到能源價格貴的影響,以兩電為例,中電的天然氣佔能源組合近半,港燈天然氣和煤各佔一半,兩企住宅現時的燃料調整費為近月高位,中電的費用由低位的每度28仙增加21.8%至34.1仙,港燈由14.9仙增加72.4%至25.7仙。撇除所有優惠,以每月300度電量計算,中電收費增加約5%,港燈收費增加約9%。雖然政府自6月起每月向住戶發放電費補貼,但政府應該沒有預計燃料費上升,以至補貼效用迅即被抵銷,對住戶成員較多或者居住在沒有電錶的劏房居民的好處更為有限。
政府補貼難長遠 關鍵在於收費收革
幸而,兩電的電費穩定基金滾存金額遠較去年底的預測為高,港燈和中電去年預測今年底帳目分別只剩3.3億和7.28億元,但今年年中卻分別增至12.58億及23.5億元。這項帳目是儲存兩電准許回報外多付的款項,即是用戶多交的電費。既然用戶有需要,兩電更應迅速動用款額抵銷電費。
早在幾年前,政府、兩電和環保團體也表達減碳帶來能源價格上升,政府有見及此推出了另一項為期五年的電費紓緩計劃,但若然轉型的成本陣痛比過往預期嚴重,一如現時景況,補貼額不足解民困,市民對轉型的支持度勢必減低。作為電力市場的監管者,政府除了補貼外,也要與兩電商討改革收費結構,務求在從根本減輕市民的電費負擔。
首先,政府要仿效內地和其他地方,落實分時段收費。此舉能鼓勵用戶在低價時段用電,減少一窩峰用電情況,從而減少運作發電機組運作,中長期遏止電價上升。環境局局長黃錦星在解釋本屆《施政報告》時提出當香港完成更換智能電錶後可以探討住宅分時段收費,但既然分時段收費對用戶有利,好應盡早籌劃。其次,基於工商業佔本地售電量大部分,政府要求兩電向商業用戶和最高負荷用戶採取累進收費,終止現時累退收費的做法,令商戶承擔應有的燃料開支。
兩電和政府即將商討來年電價,估計兩電會趁機提高基本電價和該年燃料調整費,用戶勢必百上加斤。政府必須從嚴把關,先要求兩電控制成本和改革收費結構,在用盡辦法後才考慮批准加價申請,而審核加幅時也必須對住宅用戶的影響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