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鐵缺錢?來得正好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新年伊始,港鐵公司已經出招。「消息人士」四出向傳媒透露港鐵現金流出現問題,正考慮發債融資、出售或抵押商場或其他物業。報章隨之起舞,形容港鐵面對相當逼切的挑戰,認為政府出售股權「既可補貼庫房,也可用來支持港鐵」云云。到底港鐵是什麼性質的公司,大抵還未弄清楚。

師奶阿伯都知道「0066」,港鐵毋庸置疑是一間上市公司。但坊間流傳財困、上司公司嚴正澄清的事聽得多,主動「大鑼大鼓」透露財政困難的例子算少見。顯然大家知道港鐵不只是一間上市公司,而且是香港鐵路交通的壟斷者,而且七成半股份由政府持有。

政府作為大股東,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運輸及物流局局長陳美寶、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劉俊傑和運輸署署長李頌恩都在董事局之列,不管是五年間650億元維修及升級成本,抑或是逾1000億元的新投資,政府對港鐵的財政狀況肯定瞭如指掌。然而港鐵多數董事並非由政府任命,政府又不會干預公司的重要商業決定,不會反對大多數董事的決定。結果政府雖然出錢,對港鐵的運作卻無緣置喙,只能坐看別人掀起這場「港鐵財政大辯論」。

地產市道疲弱 拖累港鐵財政

隨着近年樓市下滑,就連原本是藍籌股的龍頭發展商也出現負債危機,港鐵若然紋風不動才是奇怪。港鐵除了是壟斷鐵路交通的上市公司,同時也是一間舉足輕重的發展商。由日出康城同港島南岸,上蓋項目莫不為其帶來龐大收入,這還未計其他商場及車站租賃。小蠔灣和東涌東站項目先後流標收場,肯定打亂了港鐵原本的財政規劃。

650億元的升級成本以及逾1000億元的新鐵路投資,加起來所需資金就是1600億元。但港鐵不是開善堂,做生意不會有開支而沒有收入。單是香港的車務營運收入每年已經200億,為何只提開支而不說未來五年港鐵車務收入將達1000億元?至於香港物業發展,近五年EBITDA總共360億元,是否又應該考慮在內?

公帑資助不計其數 全數回購僅數百億

更諷刺的是,將港鐵向政府派息60億元說得像是貢獻庫房似的,又謂顧及政府財赤而不能不派息。先不說港鐵管理層和投資者莫不從派息受惠,難道港鐵發展新鐵路項目,政府沒有出錢?古洞站項目預算98億元,政府批給港鐵的4.7公頃土地價值152億元;屯門南延線預算158億元,政府批出的6公頃用地涉及242億元;洪水橋站預算66億元,批出的8.2公頃用地價值99億……在擁有權模式下,政府一直給予港鐵上蓋物業發展權,就連沿線或毗鄰難以起樓的西港島線,政府亦直接提供了127億元資助。投資未來、建設香港的到底是誰?

1600億開支不是小數目,跟1700億元的港鐵市值相比當然可觀,卻沒有人問過香港的建造成本如何水漲船高,項目超支為什麼比比皆是。更何況跟3500億元的公司資產總值相比,是1600億元開支太高抑或1700億元市值太低,也視乎我們從哪一個角度看。過去兩年港鐵股價跟隨大市向下,政府未持有的四份一流通股份現時市值400億元,即使以四成溢價計算,全面回購的成本也不用600億元。屆時港鐵即使要發債興建新鐵路項目,政府的舉債能力亦肯定較企業優勝。政府更可以主導港鐵票價,市民出行成本隨之下降。

事實上,香港人並不陌生的機場管理局就是由政府全資擁有,董事由政府任命,盈利不用向股東派息。政府不但可以確保機場發展與公共政策和社會利益一致,機管局的財政及業務表現亦算理想,資產淨值近900億元,每年收益100多億。相反港鐵作為上市公司,卻只向少數股東交代;政府作為大股東,雖然提供財政補貼,卻只是坐看公司聲言要出售資產云云。政府不論是財政儲備、外匯儲備和舉債能力都足以回購港鐵,只看局長是否敢於提出,政府會否拍板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