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回顧.觀點】吳克儉走了 香港教育就會好起來?
2017年,吳克儉卸任;另一邊廂,林鄭月娥甫上任特首,隨即增加五十億元教育恆常開支。照理教師、學生聞此消息都會舒一口氣,但是教育界長期以來積弊叢生,教師、學生一時間實在難以一展愁容。
政府即將換屆之際,市民都關心吳克儉是否能夠續任。回顧吳克儉五年來的政治生涯,他所犯下的錯誤可謂罄竹難書。相信公眾猶記得他甫上任即鬧出國教風波;他及後又屢屢失言,當記者問及學童自殺問題時,他竟言學生自殺源於生涯規劃不足,似在為政策宣傳多於關心學生;他更被傳媒揭發任內外訪六十多次,遭前公務員事務局長王永平譏諷是「前無古人」。吳克儉卸任,的確助林鄭月娥實現良好開局。
另一方面,林鄭月娥回應教育界增加教育經費的訴求,決定每年增撥五十億恆常教育開支。新增經費主要用於調升0.1的班師比例,以增加常額教師的數目;於中學增設特殊教育需要統籌主任一職,紓緩融合教育為學校帶來的壓力;更重要的是,入讀自資學位課程的學生在今年起獲得每年3萬元學費資助,大大減輕了學費壓力。
但是教育界的弊病存在已久、盤根錯節,實非單憑吳克儉之力可以造成,至於林鄭月娥增撥教育經費縱然能收舒困之效,但是政府絕不應滿足於此,而是正視問題的根本,作出深刻的改革。
興德之亂突顯校董質素參差 校本管理莫淪愛理不理
今年8月,興德學校的「影子學生」事件引起軒然大波。該校涉嫌以虛假學生身分騙取教育經費,該校校長更被指要求請病假的老師交出餅卡,以作抵償。隨着事件發酵,加上有教師向教協投訴,教育局終於介入事件,委任官派校董加入校董會,平息亂局。涉事校長最終在開學前離職,部分被無理解僱的教師也獲邀回校任教。
縱然興德風波已告一段落,但是這事件在在突顯「校本管理」流弊叢生。校本管理原意是強化學校的自治權,讓學校的課程、校政更能夠切合學生所需。校本管理其中一項措施,就是成立「法團校董會」,讓家長、教師擁有校政的決策權。這項政策本意良好,但是一如許多教育政策,每每未有考慮到理念是否能夠付諸實踐。興德學校黑幕重重,校董作為校政的決策人卻未能做好把關,及時制止,這正正突顯了校董會成員質素參差。由於他們對教育條例的不了解,以致校長在學校仍然掌握大權,操弄學校政策。教育局必須檢討制度,加強校董培訓,確保校本管理行之有效。
學童課業壓力千斤重 教育局指引離地萬丈
學童功課壓力的問題同樣源於政府空有宏願。早在去年,已有機構進行調查發現香港學生做功課的時間全球第二長。大概有部分家長仍然相信勤有功、戲無益,但是學童尚在成長階段,有適當的遊戲時間可謂理所當然,就如聯合國的《兒童權利宣言》第三十一條就確立了兒童的遊戲權。
《兒童權利宣言》第三十一條 休息、娛樂及文化活動
兒童有權休息和閒暇,從事與兒童年齡相宜的遊戲和娛樂活動,及參與文化生活和藝術活動。
可惜的是,教育局對此問題未有多加正視。當議員要求楊潤雄交待功課時限指引時,他竟言「功課量與做功課時間沒有必然關係」,無疑是文過飾非。
誠然,教育局在2015年曾向學校發出《家課與測驗指引─不操不忙 有效學習》指引,但是指引並沒有訂立時間指標,教育局也沒有作出多少跟進工夫,確保指引落實。在今年聖誕假,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發表了「有趣和有意義的家課,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一文,鼓勵學校以具趣味的功課取代機械式操練,但是指引的內容被指離地。事實上,早年教育局曾規定小學提供功課輔導時間,但是跟從指引的學校寥寥可數,局方不妨由這一步做起,讓學童放學後能夠好好休息。
學校大玩財技 制度要適時而變
此外,教師也同樣成為教育制度的受害者。林鄭月娥的50億撥款縱然能夠讓部分教師獲得常額教席,但是合約教師仍眾,他們朝不保夕,有部分教師更在八月才知道是否獲續約,試問他們又怎能全心投入教育?尤有甚者,還有一眾擁有大學學位、教育文憑的教學助理,他們有志於教學,卻被投閒置散,人工只有一萬多,低於入息中位數,只能擔任打字、看管學生等工作,大材小用。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曾言,每年平均約有2,000名常額教師轉職、退休,加上教育局在提升班師比後,新增約2,350個常額教席,故今個學年照理應該能吸納全部文憑教師。事實上,林鄭月娥也曾表示「強烈期望」學校能吸納合約教師。然而,學校可以凍結一成的常額教席資助,並用之於聘請合約教員。局方務必緊密監察學校合約教師轉為常額教師的比例,如果情況不如理想,就要當機立斷修正資助制度,降低學校可凍結常額教席資助的比例。此外,局方必須重新思考教學助理的定位,莫讓年青人淪為廉價勞工。
自回歸以來,香港教育界幾歷顛簸,特別是2000年起教統局(現稱教育局)推動教改,惟主事官員志大才疏、急於求成,令教育界元氣大傷,當年殺校縮班的決定,更是扭曲教育文化、遺害至今。增加撥款、提升班師比例只不過是起步,今屆政府有責任修復當年對教育界帶來的種種傷害,並且對症下藥,解決教育的根本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