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屋邨學校扮名校 最苦的不只是家長與孩子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有屯門小學的小一簡介會問家長是否中產、是否以車代步,甚至是否專業人士,惹來部分家長不滿,認為學校歧視基層家庭。但現行的學位分配機制,津貼小學根本難以揀學生、揀家長。只是回歸以來,政府的人口估計一錯再錯,一時高估,一時低估,令學額不是過度供給,就是供不應求,以致出現彼時學校拉客、此時家長撲位的亂象。隨着學位「市場」變幻莫測,更令家長、學校的關係扭曲,出現了種種畸形狀況。

香港路德會增城兆霖學校的小一簡介會問家長是否中產、以車代步等,引起家長不滿。(簡介會資料圖片)

延伸閱讀:小一入學查家宅「你是中產嗎?」 簡介會揭資小疑違規辦國際組

現行派位機制 學校難「揀學生」

對校方而言,希望揀學生、揀家長,擇優而教,背後動機不難理解。但在現行的派位制度之下,學校根本沒有多少揀擇的空間,因為在首輪的「自行分配學位」階段中,學校除必定要取錄在校就讀學生的弟妹或學校員工子女之外,其餘學額只會按計分制,即家長是否校友、教友等條件評分,與家長是否中產、是否專業人士,根本沒有關係。簡單來說,若家長只是個住在劏房的失業人士,但他是該校校友、所屬辦學團體的教友,其子女仍極可能在計分制下有足夠分數入讀該校。

在「自行分配學位」階段結束之後,則是統一派位階段,這個程序之所以被稱為「大抽獎」,因為這確實是隨機編配學位,雖然家長在排序選校方面有一定的策略性,但說到底,無論對家長或學校而言,子女派了甚麼學校、學校收了甚麼學生,一定程度取決於運氣。至於在大抽獎之後的「叩門」階段,校方雖可以有更大自主權揀學生、揀家長,但由於當局規限下,叩門學位數量根本少之又少,學校就算想揀,又揀得幾多?

雖然如此,不少學校仍樂此不疲地裝作揀擇,說穿了只是在現行教育制度、人口政策不彰之下的扭曲現象。

為紓緩本地生與跨境生爭學額,教育局第4年推跨境專用校網,不過北區、屯門等專網提供的學額均比去年減少,反而青衣及東涌則增多至1025個,佔整體跨境童校網學額約3分一。(資料圖片)

政策失誤釀殺校潮 教師「跑數」自救

一方面,校方扮作揀擇,相當程度是攸關學校的「生死」。須知,由於港府在2001年大幅高估新來港學童,大建新校大增學位,加上出生率下降,以致在2004年出現殺校縮班潮,當時不少弱勢學校為求生存,於是想出種種「奇招」來招生,出現了老師上街派單張,甚至要北上招生等等怪現象。

而今次被指「歧視」基層家庭的學校,當年就曾處於殺校邊緣,要與另一家同樣收生不足的學校合併才逃過厄運,故可以推測,該校的「中產包裝」策略,就是殺校大潮的濫觴,就像該校要求家長有「期望升上英文直資中學」的準備,大概就是透過鼓吹學生入讀收生標準較資助英中低,但亦以英文授課的直資中學,提升學生入讀「英中」比率,以「做靚盤數」,營造畢業生升讀英中比率不下傳統名校的表象,並藉此吸引為小一選校煩惱的家長。

延伸閱讀:路德會增城兆霖學校澄清非「擇優而教」 如引起家長不快致歉

新界不少村校被殺校後,校舍丟空多年,校園雜草叢生,設施亦已老化。(黃寶瑩攝)

與此同時,在殺校大潮中,學校亦明白到一個殘酷的現實,就是如果學校予人「有教無類」的印象,取錄有特殊學習需要、草根階層、跨境學童較多的,或許會令一些家長擔心會影響校風以至子女的學習進度,故在「大抽獎」階段未必會選擇這些學校。如果學校漸漸淪為一般家長都不願選擇的學校,即俗稱的「寶校」,令該校收生人數減少、甚至收生不足,便很可能要面對被殺校的命運。

因此,如果學校能夠營造出學生都是有質素、有水準的形象,令一些家長亦覺得這家學校有「名校」的風範,反而會更千方百計入讀這家學校,甚至因為報讀人數增加開設更多班別,進一步遠離殺校死線。而今次被指歧視的學校,其實早年和另一家收生不足的學校合併,才避過殺校命運,如今卻搖身一變,以「名校」姿態示人。

因跨境學童年年增加,北區小學競爭激烈。(黃永俊攝)

雙非大潮學位不足 學校「吊高嚟賣」

時移勢易,當年苦苦支撐險些被殺的學校,在近年終逢雙非甘露,隨着收生人數回升,終脫離殺校之險。惟在雙非湧港年間,政府竟再次錯估人數,嚴重低估小學學額需求,令整體學位供不應求。

但當這些兒童步入小一入學年齡,小一學額卻沒有明顯增加以作配合,如今年入讀小一的適齡學童預計約66,200人,但官立及津貼小學學額只有48,480個,就算一些小學之後會再額外加班,但只要是一些名聲較好的學校,都必定會出現「爭崩頭」的現象,校方則可利用家長的焦急,乘機加碼催谷該校入學競爭激烈、學位難求的「名校」形象。且其後港府以行政措施阻截雙非來港產子,令嬰兒出生數字自2013年起大幅下跌,故當局不願意加開更多固定的學額,只是按每年實際情況彈性地加位,卻苦了為子女入學問題煩惱的家長。

學童人數勢再減 殺校如頭上懸刀

與此同時,由於教師經歷過殺校潮,受過前些年竟然要「出街拉客」之苦,由是培養出「憂患意識」,故此,就算現時生源充足,他們也沒有一絲鬆懈,將心思都放在如何招攬更多學生之上。因為教師都明白,雙非大潮只是一時,隨着近年雙非被禁,學生入讀人數將再次下降,故學校都藉此機會圖盡快「升band」,以防在不久將來再次要面對「雙非斷龍」、殺校大潮重臨時,再次陷入飯碗不保的危機。

故家長與其責怪學校「歧視」,其實造成這個現象的,除了政府的殺校政策扭曲了學校的辦學策略,要花更多心思「搞花臣」,以求生存防被殺;而且人口政策缺失以至學位安排不周,更加劇了這種扭曲現象,備受外界指摘的學校,其實有苦自己知。但香港政府的一眾高官,又有誰人理會並著手糾正香港教育的畸形現況?有誰理解家長、孩子與學校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