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村校有其價值 政府該「放下屠刀」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近日,《香港01》報導古洞公立愛華學校荒廢多年,現只靠村民自發修葺。在殺校前花上百萬公帑翻新的簇新校舍,現已殘損,可謂白白浪費寶貴資源。類似情況恐非孤例,這反映政府當年的村校政策有欠周詳。隨着小一入學人數回升,出現不少復辦村校的呼聲,政府應「放下屠刀」再思其村校政策。

照片攝於香港新界一所荒廢村校。該學校被荒廢多年,校內原本被棄置了一座鋼琴,但後來被拍攝人士破壞。不少廢墟攝影愛好者不願公開拍攝地點,避免不守規則的攝影者破壞廢墟。

悲劇一:政府錯估人口 村校乃政策失誤犧牲品

事實上,教育局一直未就村校作明確定義,一般而言,村校就是指位處偏遠郊區、供鄰近村民子弟就讀的學校。現存的村校就只剩下二十間。

可以說,當年村校「被殺」,乃是歷史悲劇。不少論者指出教育統籌局(現稱教育局)在2003年推行「殺校」政策的主因要有二:其一、政府財赤;其二、政府在2001年錯估人口,大量興建千禧校舍,造成剩餘學額。雖然政府所定的「殺校」準則適用於全港學校,但村校卻是首當其衝。

教統局在 2003 年提交立法會的《統整成本高及使用率低的小學》討論文件中,就有多處針對村校。文件除了指出村校「收生不足」、「成本超額」、「複式教學」(每班有兩級或以上學生)等問題,也指出村校設施「遠低於標準」、未能挽留「合資格」、「經驗豐富」的教師。誠然,取締「複式教學」、控制成本實屬合理,但文件對其錯估人口隻字未提,無疑對村校有欠公允。

教育統局在討論文件中訂立的準則在當年也惹來爭議。文件規定學校 2003 年小一收生須達23人(且成本低於全港學校平均水平的150%以下),如未能符合準則,即須於下一學年停止招收小一學生。惟村校的地區偏遠,本就少收錄外來學生,教統局突將小一收生人數標準由 16 增至 23 ,實在是殺村校一個措手不及。上文提及的古洞公立愛華小學當年就因小一收生離標準尚欠一人,在2005年完成翻新工程後,在2006年「被殺」。不少村民、畢業生都為之惋惜,更令公帑枉花。

悲劇二:村校有其獨特價值 政府未有全盤考量

除了突增收生人數標準惹來批評外,當年教統局也未有對村校的價值作通盤考量。村校的教育價值、功能主要有三:

其一、村校是未能適應常規學校、又未能負擔直資、私立學校學生的另一選擇。現時政府的辦學理念在千禧校舍最可反映,也就是發展集約、大型的校舍,然而,這種設計卻造成師生疏離,令部分有特殊需要的學生未得充分照顧,非所有學生所能適應。

相反,村校一般以小校形式經營,師生比例較低,師生關係相對密切,更能為學生提供個別照顧。八鄉中心學校就是成功例子,該校當年由「同益公立學校」、「石湖學校」兩校合併而成,兩校也曾處於「被殺」邊緣。現時該校的師生比例低,教師能花更多時間指導學生,有利其發展非華語教學。現時,該校學生來自尼泊爾、巴基斯坦、英國、美國、索馬里等地。學校除招收本區學童外,也吸引其他地區的非華語學生來就讀。須知道,若其當年「被殺」,香港則喪失了一所具特色的「平民國際學校」。

其二、村校可讓住在偏遠地區的學童原區就學。同樣以八鄉中心學校為例,其為當地的少數族裔學生提供原區就學的機會,免於顛簸車程。若學校當年被殺,當地的少數族裔學童便需遠赴九龍的非華語學校上學,白白浪費時間在車程上。

其三、村校本可作收生「緩衝」,以應突然增加的學童人口。隨09/10至14/15學年小學入學人數逐年回升,北區出現「學位荒」,可見當年教統局缺乏遠見,未有預示村校有「緩衝」的作用。以北區的打鼓嶺嶺英公立學校為例,學校本來只有一班小一學生,但於2013年9月,則加至3班。雖然2012年《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進度報告書》政府決定撥款為 6 間鄉村學校建新校舍、增加學額,然而,北區的學額仍舊不足。

村校校舍乃寶貴資源 政府須研究復辦村校

前文已提及村校的種種意義、功能,也就是說明政府舊有的村校政策有欠全面。在2015年,審計署曾批評政府浪費空置校舍;在空置校舍之中,村校為數不少,政府可再思復辦村校的可能性。

首先,面對小一入學人數上升,政府可在學額不足地區復辦村校,紓緩當區學位短缺問題。按教育局數字,明年入學的跨境學童人數料將再上升4000人,達至高峰期,惟學額仍不足以應付需求,北區的情況猶尤其嚴重。政府大可修葺空置校舍,復辦已「被殺」的村校。事實上,在 2013 年北區跨境學童人數上升時,已有不少北區區議員、校長也提出此建議,當時教育局主張於現有學校擴建,而未有採納方案。現時學額空缺的問題迫在眉睫,政府須再思這方案的可能性。

其次,若有辦學團體能善用村校校舍,政府大可予以支援。例如屯門的鄉村師範學校在「被殺」後,就有教學團體在屯門的村校原址,利用學校鄰近自然環境的優勢,實踐「情意自然、以人為本、自主學習」等教學理念。雖然學校一直資源緊絀,但仍保持一定收生數量,政府大可考慮以不同方式支援這類學校發展。台灣方面,也曾有地方政府以「官資民營」的方式支持另類教學,其經驗可作政府參考。

教育局一直被批評缺乏遠見、思維單一。2003年的「殺校」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已然看見,誤殺村校帶來的種種影響,即為一例。有關當局須從愛華小學與其他村校遭倉猝殺校這事件中汲取寶貴教訓,善用校舍資源,以補現行政策對特殊需要學生,以至整體學額上的不足,以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