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穩健施政,也要銳意改革
國家主席習近平周四(12月19日)在澳門會見行政長官李家超,是兩人不足一個星期內第二次會面。這也是習近平第三次在澳門會見香港特首。三次會面相隔十年,習主席見到的是三個不同的面孔,而歷次見面都恰逢香港處於社會發展的關鍵轉折點,習近平對特首的要求也有強烈的針對性,體現了中央治港思路的轉變。
習近平見特首話中有話
2014年12月19日,習近平在澳門會見梁振英。其時持續了79日的「佔中」運動剛落幕,香港社會撕裂嚴重,習近平對特首、特區政府及警隊「恪盡職守、勇於擔當,使得香港當前形勢有所好轉」予以肯定,同時強調,香港的政制發展必須符合實際及遵循「一國兩制」方針與基本法。此時中央對香港的關注重點無疑是「止亂」。
2019年,香港經歷了修例風波的巨大衝擊,社會陷入更大的動盪,中央對香港的首要關注仍然是「治」。當年12月19日,習近平在澳門會見林鄭月娥時,再次肯定了特首在「非常時期」的「勇氣和擔當」,明確表示中央完全支持特區政府繼續做好「止暴制亂」工作。
又一個五年過去,香港社會秩序恢復穩定,進入「由治及興」的新時代,習近平會見李家超時,也明顯把重點放在香港的未來發展上。他表明「國家對香港有很高的期待」,強調「一國兩制」實踐進入新階段,香港應該「展現更大作為、實現更好發展」。這番話清晰標誌著中央對香港的關注重心已轉向「興」。
「互學互鑑」點出港澳缺失
習近平特別提出香港與澳門兩個特區需要「互學互鑑、加強交流合作」,這是他前兩次在澳門會見香港特首時,官方報道裏未曾提及的。香港和澳門這兩個特別行政區的政府長期以來缺乏有效的溝通機制,合作深度與廣度也不足,這顯然不符合中央在兩地實施「一國兩制」,充分利用兩地獨特優勢的本意。習近平如今把話挑明,是在敦促港澳兩地取長補短,提升競爭力。
事實上,2019年啟動的粵港澳大灣區,已把港澳兩地納入區域協同發展、共同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戰略框架。習近平上周也再要求香港發揮制度優勢,積極對接國家戰略。港澳能否優勢互補、共同展現「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是檢驗大灣區戰略成效的重要指標之一。澳門近年發展旅遊、搞「盛事」的經驗,便值得香港借鑑,而澳門要推動經濟多元發展, 香港也可在金融、科技等領域發揮優勢,提供助力。
銳意改革是穩健施政的目標
針對香港如何推動「由治及興」,中央與特首均已表明關鍵詞是「改革」。習近平上周五接受李家超述職時指出,中央「全力支持你及特區政府團結社會各界銳意改革、奮發有為」,周四則表示希望特首和特區政府「穩健施政,全力拼經濟、謀發展」。如果只是簡單地望文生義,也許會把「穩健施政」與「銳意改革」視為互相矛盾的概念,但兩者實際上相輔相成。
早在內地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初,鄧小平便曾表示:「我們確定的原則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習近平論及如何深化改革時,進一步解釋道:「膽子要大,就是改革再難也要向前推進,敢於擔當,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步子要穩,就是方向一定要准,行駛一定要穩,尤其是不能犯顛覆性錯誤。」以相同的邏輯理解「穩健施政」與「銳意改革」,可以說,「穩健施政」構成了「銳意改革」的基礎與保障,「銳意改革」則是「穩健施政」的目標和動力。
改革必然涉及社會利益結構調整與變革,穩健的施政能夠創造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確保改革順利進行。然而,施政根本目的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而銳意改革正是解決社會深層次問題的關鍵手段。單就提升治理效能而言,改革政府組織結構和運作機制,有助於提升治理效能。
僅僅依靠「穩定」並不足以帶來繁榮,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真正的「興」需要解決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從香港的實際情況來看,「穩健施政」可以在維持金融穩定、社會秩序和營商環境等方面體現,「銳意改革」則體現在解決居住、醫療、教育、青年發展與貧富差距等深層次民生問題,以及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等方面。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才能促成香港長治久安、繁榮發展。
特區政府需要展現更大的魄力,在「治」的基礎上積極謀劃「興」的策略,落實真正的改革,才能不負中央的期望,為香港創造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