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婚、抑鬱症、精神崩潰 與《惡之華》一脈相承的法式頹廢|王璞

撰文:王璞
出版:更新:

沒想到借閱法國小說家米歇爾.鳥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長篇小說《基本粒子》(Les particules élémentaire)的中文譯本這麼難。我查遍了香港各個大學圖書館都沒找到。只好找到它的出版者——深圳海天出版社。可編輯朋友告訴我,由於銷情欠佳,版權轉賣給了北京一家出版社。所以連責任編輯手里也沒有樣書了。還好,社里的資料室有一本,朋友幫我借來了。
文:王璞|原題:波德萊爾式絕望——讀《基本粒子》

《基本粒子》(Les particules élémentaire)

其實,若不是以這本書改編的同名電影《基本粒子》曾在柏林電影節獲獎, 我絕不會想到找來讀。而找了它來讀我才發現,這本有著一個物理式書名的小說,在歐美竟然是一本暢銷書。上個世紀末它一出版就被譯成二十多種語言。在法國銷了二十多萬冊。在人口不過一千五百多萬的荷蘭竟也銷了六萬冊。

更令人驚嘆的是,這本暢銷書同時是純文學小說。它引起激烈爭論, 好評和惡評都如潮。但其文學價值卻得到一致肯定。雖然在當年的龔古爾獎評選中意外敗北,卻贏得了2002年IMPAC都柏林文學獎。那可是全球獎金最高的獎項之一,十萬歐羅。

是甚麼因素使得這部小說叫好又叫座呢?這是閱讀此書的過程中一直迴旋在我腦海中的問題。

作者米歇爾.鳥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getty)

作者米歇爾.鳥勒貝克一九五八年生於法國一個外省小城。他屬於大器晚成的作家, 三十六歲時才出版第一本詩集,四十歲才出版第一本小說。而且迄今為止,他一共也才出版三部小說:《基本粒子》(1998)、《月台》(Platform)(2001)和《一座島嶼的可能性》(La possibilited' une Ile) (2005)。

不過他每本書的出版都是讀書界一件大事。我想這不止因為他每本小說都暢銷, 主要還是因為, 他的每本小說都會引發一個有爭議的熱門話題。

米歇爾.鳥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贏得了2002年IMPAC都柏林文學獎*(Getty)

為人十分低調、離群索居的鳥勒貝克,卻是一個甚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他從他遠離塵囂的書房熱切注視同時代人的生活,并在他難產的小說里以講故事的方式,將他的關注、焦慮、和對人類面臨的生存困境之思考,大力發泄。

鳥勒貝克曾告訴記者,他覺得現代人最主要的情緒是焦慮。是的, 讀《基本粒子》, 那種雲纏霧繞的焦慮感從字里行間飄逸而出,不絕如縷。讀這種小說決非一件輕鬆事, 不過只要打開書讀開了頭,雖然心情越來越沉重,卻也難以釋卷。為甚麼?

電影《基本粒子》(劇照)

首先當然是因為它有個引人入勝的故事。與村上春樹的故事有相似之處,鳥勒貝克的故事講的也是都市中青年人的煩惱。書中人物的生存環境跟現代全世界都市中青年人一樣:酒吧間、咖啡室、夜生活、一夜情、性伴侶、離婚、憂鬱症、精神崩潰等等。主人公是同母異父的兩兄弟, 他們出生成長於和平中烽煙四起,平靜中小打小鬧不斷的五六十年代。

不過,村上春樹小說的日式憂鬱, 在《基本粒子》里變成了法式頹廢,或稱波德萊爾式頹廢。我想,這大概是小說在歐洲特別暢銷的原因所在吧。

電影《基本粒子》(劇照)

憂鬱與頹廢有很大差別。就情緒而言,憂鬱是失望,而頹廢卻是絕望。村上春樹式的憂欎是低調的,模糊的;波德萊爾式的頽廢卻彰明較著,大張旗鼓。作者宣稱:「我每隻眼睛當中都有十顆眼珠,所以,我把這世界看得清清楚楚。」

他不止用十隻眼睛看,還變換著角度看。性開放乃至淫亂的母親是一種角度, 將之發揚光大的哥哥布魯諾是一個角度;與之逆反的弟弟米歇爾又是另外一個角度。這三個角度都表現得十分極端,而瞄準的焦點又是最敏感的: 性愛。

我每隻眼睛當中都有十顆眼珠,所以,我把這世界看得清清楚楚。
法國小說家米歇爾.鳥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

尤其後兩個角度,更是遙相呼應相輔相成。弟弟無可救葯地性冷感, 哥哥則相反, 放浪形骸, 性欲迷亂到無法控制的地步, 結果兩人可算是殊途同歸:一個完成了或可導致人類滅亡的無性繁殖研究,因接受不了這一結果自殺身亡;另一個在找不到真愛的極度絕望中神經錯亂,進了精神病院。

《惡之華》法文版首頁

作者絲毫不想掩飾他的絕望, 而是竭盡全力將這種絕望大力揮洒。這種風格和氣勢, 與波德萊爾《惡之華》的精神正是一脈相承。也許作者想要通過故事透露給我們的一種意念便是:在這絕望的世界里,丑惡往往以華麗的形式出現,就象新冠病毒,美麗的花冠之下包藏禍心,只有把它張揚到人神共憤的程度,才能認清它的本貭,在絕望中找出生機。

(獲作者授權轉載自Facebook帖文。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

【王璞其他文章:猙獰戰争慘劇化成一則閒話 塞爾維亞作家黑蒙的敘事藝術

【王璞其他文章:終其一生都活在自我拷問中 大屠殺倖存者的哀歌

作者簡介:王璞生於香港,長於內地。上海華東師大文學博土。一九八零年開始寫作。一九八九年定居香港。先後作過報社編輯和大學教師。二零零五年辭去大學教職,專事寫作。主要作品有:小說集:《女人的故事》、《雨又悄悄》、《知更鳥》、《送父親回故鄉》;散文集:《呢喃細語》、《整理抽屜》、《別人的窗口》、《香港女人》、《圖書館怪獸》、《小屋大夢》;長篇傳記:《項美麗在上海》;文學評論:《一個孤獨的講故事人—徐訐小說研究》、《我看文學》、《散文十二講》(此書內地版改名為《作文十二講》、 《小說寫作十二講》、教學參考書《現代傳媒寫作教程》等。長篇小說《補充記憶》獲天地圖書第一屆長篇小說獎季軍,長編小說《么舅傳奇》獲天地圖書第二屆長篇小說獎冠軍、第六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