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水埗街道大變身 官民設計康樂棋、LED紅綠燈:其實街坊都有say
垃圾、水窪、狗糞......深水埗雜味紛陳,脫不開骯髒紛亂的形象。有學校校長慨嘆街道上充斥狗糞,就連區議員也愛莫能助。想不到一次民間的街道實驗,設計一條「康樂棋」的馬路,讓孩童邊玩邊過馬路,趣味的設計竟又意外地解決狗糞的煩惱。
賽馬會「創不同」社會創新實驗室第三個實驗項目——「行多步實驗室」以深水埗作實驗起點,一共20人的實驗室團隊,有建築師、城市設計師、社工等等,其中更有四名是運輸署工程師。他們自3月開始,研究如何改善深水埗街道問題,如建議可否仿效東京設對角斑馬線等,在街頭進行兩次實驗,最後製作建議模型(prototype),讓運輸署參考。民間與政府部門合作,又能否成事?
攝影:顏寧
「康樂棋」街道,解決狗糞問題
有參與實驗的組員,希望將東沙島街打造成「邊行邊玩」的街道。Hermion憶起街坊曾說街道沉悶:「大家會覺得,街咪俾人行囉。但係要有條walkable嘅街。除咗行得之外,experience都好緊要。會唔會有個更加有趣味性嘅街道,會令大家enjoy(享受)行路嘅過程?」
她是城市設計師,提及香港的街道只有「行人專用區」和「非行人專用區」之分,而美國的波士頓已有完整的街道指南(Complete Street Guidelines),按著附近的用地、人口、環境,為行人路分類,而東沙島街旁邊皆是學校,有條件成為「玩樂的街道(Play street)」。
他們在地上貼上如康樂棋的道路、擺放巨型層層疊、裝飾休憩處,在欄杆上安裝「電流急急棒」、「過三關」、打鼓遊戲,在街尾的休憩處添置一塊布讓人乘涼遮蔭。
上星期進行實驗時,即使學生放學趕着回家,走在這段路上也會刻意沿著康樂棋跳,附近的聖公會聖多馬小學校長譚先明也說,這些裝置竟然順帶解決了街上的狗糞問題:「今朝返嚟真係一啲狗屎都冇,唔知佢哋係咪覺得啲嘢咁靚,唔好意思。」譚校長說,過往嘗試過向食環署、區議員求助,依然無法解決,這個實驗也啟發了他:「可唔可以將條街做得美化啲,讓多啲人對呢條街有歸屬感,令條街變得更加企理。」
然而,這些設置看上去簡單,原來都要向地政處、康文署、食環署和民政處事先申請。Hermion說:「一條街涉及好多部門,如果將來(這個想法)入到個制度,成件事就會簡單好多。」
點解香港冇對角斑馬線?
參加者Regan就觀察到過路設施的設計缺乏以人為本的思維。她說起來為之激動形容過馬路如同「蜘蛛俠」左閃右避。又以桂林街和汝州街交界為例,桂林街的兩旁是密密麻麻的排檔,令行人誤將馬路當成行人專用區,不走斑馬線,乾脆走車路「直行直過」:「以香港人快狠準係唔會過,因為好麻煩,一嘢過咗就得啦。」
他們選取桂林街和汝州街為試點,希望解決行人在十字路口橫過馬路的問題,提出以行人為本,有效的過路設施。
起初他們大膽提出設置如日本涉谷的對角線馬路,讓行人縱橫交錯過路。但運輸署的工程師一句say no,原因是3、4個月的實驗室時間太短,無法實行,他們唯有放棄。運輸署早前亦回覆《香港01》查詢時表示,由於對角點涉及更長的距離,有需要增加「綠色人像」燈的維持時間。
退而求其次,他們想過提示十字路口的行人,在該處設置投射燈:當一旁馬路的紅綠燈轉燈時,就投射過路指示在地上。然而,警方就表達對道路安全的擔憂,司機可能會嚇得急煞車,導致交通意外,他們又得放棄。
建議設「LED紅綠燈」長者指比紅綠燈更好
無奈之下,他們深知無法改變行人橫過馬路的習慣,乾脆提醒司機提醒十二分精神便算。他們最後以「慢駛,行人出沒」的標示,希望提醒駕駛者注意橫過馬路的行人。同時,他們在汝州街的馬路的地上設置LED燈,同步行人紅綠燈,希望提示行人注意交通等,尤其「低頭族」看手機時也能安全過路。
上星期六(30/6),他們在街上進行第二次實驗。想不到看似「多此一舉」的提示,有長者說,因駝背和老花,有時看不清紅綠燈,地上的LED反而是很好的提示。街坊劉先生則說,設施對「低頭族」很有幫助:「佢哋鍾意望住手機過馬路你冇辦法阻止,唯有係遷就佢哋,地下整埋燈,對路面安全好好多。」
官民合作:這是建立信任的過程
實驗室的成員將會撰寫一份報告,總結今次實驗的經驗,讓運輸署參考。然而,感受過政府內部關卡重重的官僚體系後,這班參加者又有何期望?Regan依然說這是一個好開始:「政府部門都會重新理解,市民唔係淨係識得去投訴或者去ban(否決)。」對於街坊來說,他們覺得也是充權的過程:「街坊成日會話,呢啲嘢我哋唔識,覺得自己冇乜話事權。Social Lab就係畀佢哋見到,佢哋嘅參與會得到實踐。」
社會創新實驗室首席研究員Loretta也道:「呢個係建立信任嘅過程,點樣由一開始有個問題,後來要派幾個公務員落嚟,然後Idea咁樣出現,佢哋會見到其實啲意見唔係咁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