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大改造】官民商學者合作 實驗半年改造荔枝角公園 

撰文:呂嘉麗
出版:更新:

放風箏、在草地上步行、彈奏樂器、放狗……這些聽上去適合在公園進行的活動,卻不能在大部分康文署轄下的公園進行。有非牟利團體策動計劃,聯合官、民、商界,進行持續半年的改造公園實驗,希望共創更理想的休憩空間。

荔枝角公園假日聚集不少外傭。(MaD提供)

公園規則多 不同市民間利益有矛盾

香港人均居住面積細絕全球,公共空間是很多市民「唞氣」、運動、相聚及結識新朋友的場所。不過,公共空間的使用引發不少矛盾。同一個地方,有人希望寧靜地使用,有人卻喜歡以揚聲器播歌和跳舞。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助理署長霍李湘玲出席「MaD創不同」的「公園實驗室@荔枝角公園」公開課時,指出康文署面對最大挑戰乃不同市民對一個空間有不同需求及期望。她舉例,在設置一些特定設施或場所時,有人爭取亦有人反對,例如興建寵物公園的選址:「我們數年前開始增加寵物公園,但要選出合適的地方設置並不簡單。曾有一個寵物公園已接近開工,但因居民反對而煞停。如何才可以和諧去做一件事、配合市民需要是核心問題。」

不過,一個空間怎樣用,應否因為有人投訴就禁止、又應否以人數決定一個活動能否在該場所進行?我們能否有一個更好的機制,去共議公共空間該如何用、如何設計,配合不同需要?

民、官、商合作 實踐公園創新提案

由「MaD創不同」策劃的「公園實驗室@荔枝角公園」,是一個持續半年,由民、官、商三方組成合作研究團隊,以美孚荔枝角公園作為基地進行一系列社區探索及共創實驗。團體邀得一級助理康樂事務經理(陸上康樂場地)、深水埗區副康樂事務經理、荔枝角公園經理、荃灣公園經理、理工大學設計學院講師參與,跟公開招募的民間參與者將一同協作。這已是「MaD創不同」的社會創新實驗室繼「實驗圖書館」後第二個項目。

整個實驗程為期五個月,參加者先會落區認識社區需要、構思實驗方案、製作建議雛形、不斷改良實驗方案,逐步實踐公園創新提案。過程當中設有工作坊,由一班具社區共創經驗的設計師、大學講師及文化藝術工作者將會主持工作坊並提供小組指導。

不同人有不同使用公園的方式。(MaD提供)
蕭競聰認為,荔枝角公園是一個相當種族共融的地方。不少攝影發燒友會為外傭拍照。(MaD提供)

設計由「細眉細眼」觀察開始

說起設計公園,一般市民可能覺得是個專業,離自己很遠。不過理工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蕭競聰就說,設計通常由「細眉細眼」的觀察開始,理解用家需要。作為多年的美孚居民,他發現公園很多可愛之處:「這裏有很多『龍友』替外傭拍照,幫她們『擺埋pose』。外傭打扮得好靚。這件事好正,因為一個公園可做到種族共融,是個很好的空間。」

觀察如可可以演化成設計並落實?他以美孚公園一幅小斜坡為例,該處本來沒有路,只是市民走多了、草脫光了,也就成了泥沙小路。康文署有見及此,便索性開拓一條樓梯出來。蕭競聰指,這顯示出設計的彈性:「我們不一定要反對人行該條路,而是見到用家需要,就做條樓梯出來。這值得讚揚。」


政府現時亦有從不同途徑收集民意,但時有意見指政府只是「假諮詢」,又少有接納民間方案。民、官、商合作聽上來非常理想,但最終會否只是「夢一場」?市民的提案最後能否真的被接納並落實?民官合作又將遇上什麼挑戰及困難?01社區將繼續跟進。

市民行出來的小路,設計後變成一條樓梯。圖為建設中的樓梯。(蕭競聰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