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有離開香港|停課網課復課——教育重擔更重了|走吧!2022
2022年疫情反覆,教育界也變化多端——停課不停學、師生移民潮、《價值觀教育課程架構》出台、《基本法及香港國安法》測試、制訂《教師專業操守指引》、——層層壓力不斷堆積,壓在前線教育人員肩上。除此之外,教育人員還須兼顧教書、出卷、批改作業、管理學生、面對家長、應付評審、處理行政工作、自覺維護國家安全.....百上加斤之下,教育人員要將「人」的「一木一石」疊得牢固,千百倍的勤勞並非理所當然,迎面而來更多的是滿滿疑問和苦苦掙扎:還繼續教書嗎?還要留在香港嗎?而對剛剛投身於教育行業的「社會新鮮人」,又是如何感受這一年來關於教育政策和社會環境的鉅變?為何仍然選擇留下繼續從事教育工作?
2022,過得並不容易。很多年輕人遠走他鄉,但還有更多年輕人留下來守護家園,他們仍然懷揣着各種各樣的夢想,希望和這座城市共同承擔、一起走得更遠。
上課模式多變
教學重擔不變
「疫情不斷變化,都是不可控的因素。」一年將盡,坐在身旁的嘉慧回顧過去一年社會發生的大小事,道出她身在其中的感慨,還有作為教學工作者的辛酸。
2021年11月,本港第四波疫情見底,除舊迎新之際,復常初露曙光。始料不及的是,新年之初,傳播力較強的Omicron變種病毒,迅速傳入社區,市民迎來最嚴峻的第五波疫情,中小學復課無望。2月底疫情肆虐,3月初見頂回落,到6月Omicron持續變異,社會遲遲走不出陰霾,中小學生提前放完了暑假,進入每日快測的生涯;直到年底,特首李家超宣布解除多數防疫措施,經歷停課、網課、半復課的中小學,全日面授指日可待。
市民的健康和生計大受影響,而對35.1萬小學生和33.5萬中學生而言,他們要在來回切換的教學模式——網上授課、半日面授,和反復多變的學校假期中好好學習及茁壯成長,重擔便落在了前線的教學人員身上。在主流小學擔任教學助理的嘉慧正是其一。
嘉慧是數學科的教學助理,同時負責學校社工組和特殊學習需要(SEN)學生組的工作,支援SEN學生上課,包括特殊學習困難、注意力不足、自閉症的學生,關顧他們的情緒需要。她還兼讀特殊需要的教育學位,以實習教師身份,備課、教書和改作業。
SEN生難適應
冀教育局增援
過去一年裡,嘉慧在工作、學業和實習中來回奔波,還要適應疫情帶來的種種變化,難免有些疲累:「今年年初還在網課,到了四月,又變為半日面授,到了近一兩個月,又恢復成全日制面授,對學生或者教育工作者,都很困難。」
特別是適應問題,學生養成半日面授的學習模式,要改回全日面授,他們的生活習慣、精神面貌和社交需求,都在打破、重組。主流學生如是,SEN學生更如是。在疫情前,他們和主流學生一起上課,或許被視為異類,又或在學習或情緒行動方面遇到困難,本就需要更多支援;在疫情後,既要面對突如其來的變化,又要重新適應有別於以往的學習模式,無疑需要更多幫助——可惜當局資源有限,責任又壓在教師身上。
嘉慧坦言,縱然教育局制定了一系列的指引和措施,如《預防2019冠狀病毒病學校健康指引》、《就復課為學生提供的情緒支援》等等,幫助學校的教學工作,協助學生處理因疫情可能產生的情緒和重新投入校園生活;而學校和老師也都竭盡最大努力,協助學生適應不斷變化的學習環境,但這些幫助似乎跟不上「不可控」的變化。她以「融化」表情形容這一年來的感受,「有時候是真的很累」,但疲累的時候,總會收到SEN學生的畫作,花朵、心、人物和字跡——幾筆的木顏色和感謝的話,憊意便一掃而空。
被問到曾否想過離開香港?嘉慧說沒有打算:「其他地方都有問題和困難。即使有一天香港變差,都會想嘗試堅持、留下。」她解釋,一方面,是因為剛工作不久,還未深入了解教育行業,仍想成為正職老師,為學生做更多;另一方面,又因為土生土長,家人和朋友都在香港,她也希望盡力做好自己崗位的工作,幫助更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