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氣重|中醫淺談潮濕天氣如何影響關節 艾灸與抽濕機可減輕疼痛?
穀雨是處於春末夏初的節氣,夏天來臨代表雨水增多,古人認為穀雨的天氣有助農作物的播種及生長,但現代人卻未必享受這種天氣,因為穀雨前後濕氣偏重,亦是季節交替,容易令人覺得疲倦,有風濕及關節痛的人更是苦不堪言。本文邀來註冊中醫師黃偉君醫師淺談潮濕氣候如何影響關節、形成「風濕」,並建議合適的飲食及養生之道。
風濕由內外因素所致 治療宜先治標後治本
對於風濕,中醫的正式術語是「痹證」,由內外兩個因素所引致。「內在因素」指個人體質,與正氣虛實有關,例如過度勞累、作息失宜導致精氣虧損;年老體虛、大病或產後所引致氣血不足,又或因關節曾受傷,令局部關節氣血不暢、邪氣滯留。當自身正氣虛弱,較易受天氣這種「外在因素」影響。
當天地之氣的反常變化,超出人體適應和抗禦能力,邪氣入侵人體並引致的六種病症,是為之「六邪」。而痹證是由當中的風、寒、濕及熱四種外邪所引致。「正氣先虛,故外邪易於侵犯。」邪氣入侵虛弱的人體,令經絡受阻,氣血運行不暢,因而令關節酸痛、 麻木、屈伸不利,甚至腫痛灼熱。
要處理關節腫痛問題,黃醫師指中醫會以「標本兼顧」為原則,並以「急則治標,緩則治本」為方案,即是先處理痛楚及邪毒,長遠再改善及強化體質。「治標用藥方面,一般會處方『忘痛湯』和『芳香化濕藥』,前者有止痛通絡作用,後者則有散寒解表、祛暑除濕功效。」
解決完眼下的疼痛問題,就需處理深層的成因─脾腎陽虛,因此需要滋補肝腎、益氣養血。黃醫師表示,他會在這個階段建議病人使用「獨活寄生湯」和「腎四味」,前者專治風濕痹痛,並有益肝腎、補氣血功效;後者用作滋補肝腎。然而黃醫師亦提醒風濕患者需經醫師準確診斷才服藥,會有更佳治療效果。
維持良好生活習慣 保存正氣對抗濕邪
俗語「千寒易去,一濕難除」一語道出風濕病有多難纏。黃醫師強調「善醫不如善養」,因此風濕病者平日應注重保健養生,在穀雨前後更應多下功夫。「在日常飲食方面,應以清淡為主,有助維持正氣;也可多吃溫補脾腎、利水祛濕的食物,促進保健效果;要紓緩風濕病,最重要是『勿貪口腹之慾』,緊記忌食寒涼,慎食煎炸及「三少」原則(即少油、少鹽、少糖),並避免加工以及刺激性食物,以防寒濕之邪或炎症惡化。」
黃醫師同時推介風濕患者可透過中式理療方法,例如艾灸、針灸、刮痧、拔罐、放血和推拿,以疏通氣血、袪除風濕寒邪。「艾灸和針灸這些理療,能調動關節穴位的氣血,有助回復氣血暢通。要注意不同療法適合不同人士,療法或會引發不同的身體反應,例如刮痧會在皮膚表面留下瘀斑,亦會引致短暫頭暈。因此在決定採用特定療法前,同樣應先詳細諮詢中醫師意見。」
日常習慣方面,除了不宜過勞及多接觸陽光外,黃醫師亦建議如遇潮濕天氣或家居長期濕氣重(例如向海),可多用抽濕機,以保持室內濕度平衡。「緊記正氣存內,邪不可乾;總之氣血運行通暢,何痛之有哉!」總括而言,適當調理及防範,再配合飲食和運動,自然能協調陰陽,保持健康,達至長壽。
黃偉君醫師,香港註冊中醫師。(照片由醫師授權刊登)
Source:HK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