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堂「冬灸」增陽氣強身健體 中醫分享改善健康案例|附詳情

撰文:仁愛堂
出版:更新:

撰文:仁愛堂醫療服務科註冊中醫師洪思展
天灸療法是傳統中醫治療方法「灸法」中的一種,又稱藥物灸、發泡灸。天灸療法是以中醫基本理論為指導、經絡腧穴學說為核心,將一些具有辛溫助陽的藥物敷貼於特定穴位或患處,借助藥物對皮膚穴位的刺激,達到疏通經絡、行氣活血、調節臟腑、協調陰陽的作用,從而預防或治療疾病。

冬灸即利用此特殊的時機敷貼藥物,振奮陽氣以治病強身。(仁愛堂提供)

冬天「三九天灸」鞏固夏灸療效

古語所雲︰「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夏養三伏、冬補三九」。冬天進行的「三九天灸」的作用主要為加強和鞏固夏天「三伏天灸」的療效,是對「三伏天灸」效果的延續和補充。「三九天灸」與「三伏天灸」相互配合,陰陽並調。「三九」是以冬至這一天為「初九」,相隔九天為「二九」,再隔九天為「三九」。在這段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此時陽氣最弱,較易發病。而冬灸即利用此特殊的時機敷貼藥物,振奮陽氣以治病強身。

「三九天灸」臨床案例分享

曾有一名老年病患陳太,多年來深受退化性膝關節炎困擾,每逢陰雨天氣,膝關節疼痛難忍,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在朋友推薦下,陳太開始嘗試天灸療法,我辯證她主要是由於肝腎不足引起的膝痛,天灸療法取大椎、膈俞、肝俞、腎俞、氣海、關元、陽陵泉、陰陵泉、足三里等穴位,經過一年的「三伏天灸」與「三九天灸」治療後,陳太明顯覺得膝關節活動度增加,疼痛減少,即使在陰雨天氣也能較好地應對。陳太自此堅持年年做天灸,以保養關節,希望能避免西醫手術治療。

另一案例同樣令人鼓舞。一名14歲的男病患,自幼與哮喘為伴,每當季節轉變或接觸過敏原時,便會發作,讓他苦不堪言。病患一開始服用中藥調理效果顯著,但繁重的學業令他難以堅持,我建議他嘗試天灸療法治療。針對他肺腎虛寒的體質,天灸治療取大椎、肺俞、膏肓、腎俞、足三里、三陰交、湧泉等穴位,堅持了幾個年度的「三伏天灸」與「三九天灸」的治療,病患發現自己的哮喘發作次數明顯減少,即使偶爾發作,症狀也輕微許多,不再像以前那樣經常依賴西藥了。

這兩個案例充分展示了天灸療法在改善身體問題方面的顯著效果。通過持續的治療,不僅症狀得到了有效控制,還提升了生活質量,展現了中醫天灸療法的獨特魅力。

冬灸治療期間,還需注意飲食調養,避免攝入海鮮、蝦、牛肉、鴨、鵝等發物,以及煎炸生冷、肥甘厚膩、生痰助濕等食物,以免影響治療效果。(資料圖片)

「三九天灸」加強灸的功效

「三九天灸」適合體質虛弱,手足冰冷、平素容易感冒、氣管敏感、鼻敏感、哮喘、關節痛、宮寒不孕、痛經、容易腸胃不適、年老體弱者等人士進行敷貼,以溫陽益氣,健脾補腎益肺,祛風散寒,起到通經活絡止痛的功效。

為了進一步加強冬灸效果,在傳統「三九天灸」的基礎上增加「加強灸」,以此針對現代都市人日益普遍的不良生活習慣以及老齡化社會中的體弱多病者。加強灸旨在通過更加密集和深入的灸療,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冬灸的療效,使人體陽氣更加振奮,臟腑功能更加協調,增強抗病能力和病後的自我康復能力。

「三九天灸」的注意事項

然而,冬灸療法有其適應症,並非每個人都適合。孕婦或嬰兒(兩歲以下)、皮膚過敏者、對中西藥過敏人士、哮喘處於急性發作期者、重度糖尿病人士、G6PD缺乏症、中醫辨證屬熱證或判斷為不適合的人士、發燒、咽喉發炎、嚴重心肺功能不足者、患皮膚病、惡性腫瘤、或有增生性瘢痕者皆不宜接受冬灸治療。

天灸選用辛溫助陽的藥物,對皮膚有一定的刺激性,貼藥時出現輕微瘙癢、發熱感是正常現象。貼藥後可出現皮膚潮紅、色素沈著、或輕度出水泡。

(1) 若貼藥途中出現皮膚十分瘙癢刺痛,應即時除下藥貼。

(2) 若出現輕微水泡,保持皮膚乾爽,可由其自行吸收。若出現大水泡、皮膚潰爛,請就診醫生。

(3) 天灸後3小時方可洗澡,宜用溫水,不能用冷水。

冬灸治療期間,還需注意飲食調養,避免攝入海鮮、蝦、牛肉、鴨、鵝等發物,以及煎炸生冷、肥甘厚膩、生痰助濕等食物,以免影響治療效果。

以上資料僅供參考,如有任何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

仁愛堂醫療服務科中醫中心本年提供「三九天灸」,詳情請按此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