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移民後開始寫作 《逆向誘拐》原著作者文善望寫移民題材

撰文:潘宛沚
出版:更新:

相差十二個小時,從加拿大到香港,推理小說家文善回到昔日上學的土瓜灣。正值午飯時間,沿路都是中學生,好奇地望着在拍照的我們。文善拿着自己的推理小說,倚在學校泳池外的牆上。相機燈光一閃,她又抬起頭來,說到路人總會在泳池外偷看女生,不禁一笑:「小時候的事記得特別清楚。」
後來移居至多倫多,那是1997年。20年後,她的《逆向誘拐》改編成電影,執導的是《點對點》的導演黃浩然。

小時候常到的書店依照是舊時的模樣。(潘宛沚攝)
訪問前,文善正與友人何故見面。(潘宛沚攝)

「沒有移民,就不會寫小說」

二十年後的土瓜灣,政府辦公樓改建成豪宅,對街的小書店卻沒有變。內裏的裝潢和格局都是舊日的模樣,書架上還有不少兒童版的推理小說,令文善想起兒時閱讀的時光。但講到閱讀高峰期,是移民後的事。加拿大的生活節奏和校園生活較為輕鬆,加上娛樂不多,跟父母到圖書館借書就是文善的消遣。她沒想到這些書會令她走上推理之路。

「如果沒有移民,我不會寫小說。」這樣的話,第三屆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首獎,就不會是文善的《逆向誘拐》;創作早期入圍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決選的短篇小說,也不會出現,也因此大概不會開始寫作生涯。這是1997年對於她個人生命的意義。

80、90年代的移民潮,文善親歷其中,卻覺得平常不過。「每年上學都有同學不見了,移民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那時反而覺得事情不會變,移民只是買個保險。」如今看來是那是不安的時代,最令文善失落的,還是與同學分離。但現在香港變了很多,土瓜灣的舊居也不如往昔,當天教她掛心的友誼卻沒有變。

《點對點》導演黃浩然會怎樣拍攝推理故事?圖為《逆向誘拐》拍攝現場。(《逆向誘拐》電影fb)
文善回到中學。(潘宛沚攝)

一個堅持中文寫作的加拿大人

每次回港,文善的行程都是見朋友,閒時到香港的旅遊景點遊玩。「現在回來都像個遊客,到蓮香樓飲茶,到長洲影漁船。」畢竟人生成熟的階段發生在加拿大,介紹自己時,她也會說自己是加拿大人。不論是處事方式和價值觀,她都覺得自己不像香港人。「地鐵故障的話,香港人會大吵大鬧。但有次我在加拿大坐火車,因意外車程延遲了幾個小時,人們也十分平靜。」

但剛到加拿大讀書時,她還是有點不習慣,「每天上學都帶三文治,又凍又乾」。一如大家對外國的想像,地方雖大,卻設施不足。學校附近沒有餐廳,小食部的食物又不合華人口味,方便的三文治便是午餐之選。後來加入學校排球隊,重拾在香港培養的興趣,卻遇上溝通問題。「雖然英文底子不錯,和外國人溝通依然有點隔膜。」幸好,當時加拿大有很多移民華人,文善找到了不少同聲同氣的朋友,大家講廣東話,份外親切。

「我自小看中文書,在華人家庭長大,吸收華人文化是自然的事。很多第二代移民華人都不會講廣東話,我不認為這是值得自豪的事。」文善認為自己是加拿大人,但從不淡化華人背景,寫作也是用中文,希望華人都能看得明白。而且在她的作品中,不難發現移民的背景,在早期的作品更是顯而易見。

文善回來香港,感覺像個遊客。(潘宛沚攝)
文善最近回港,向黃浩然導演送上日本知名推理小說家島田莊司的親筆墨寶,對電影攝製組表示支持。(《逆向誘拐》電影fb)

望寫移民題材推理小說

分別於2007和2008年入圍台灣推理作家協會徵文獎決選的〈瑪門〉和〈多馬〉,主角正是文善的化身——從香港移民加拿大的女生。「寫自己熟悉的事才能寫出味道來。」她說。後來出版的長篇小說《逆向誘拐》和《你想殺死老闆嗎?(我們做了)!》,都運用了她作為會計師的金融知識。「當會計師要分析數據,亦要幫客人解決問題,一樣要運用邏輯思維。寫報告也訓練我簡潔清晰地表達事情,正如我要令不懂金融的讀者也能明白《逆向誘拐》的金融知識。」

2013年出版的《逆向誘拐》獲得當年的「島田莊司推理小說獎」。

文善的作品在台灣出版,香港讀者卻更能理解書中的金融概念。「可能因為香港是商業城市,台灣讀者不像香港人有一定的財經概念。」故事發生在跨國投資銀行,公司機密被「綁架」,她認為主謀的犯罪原因只有香港人才理解。在加拿大生活,在台灣出書,兜兜轉轉,文善的作品又回到香港人手中。明年,《逆向誘拐》改編電影也會在香港上映。「導演黃浩然的上一部電影《點對點》很有港味,我很期待《逆向誘拐》會改成怎樣。」

十四年在香港,二十年在加拿大,文善遊走兩地,地域模糊便成為她避過深入描寫某城市的策略。但她還是希望寫一個有關移民的推理小說,寫下她遊走各地的生活。那裏大概會有她喜歡的加拿大生活,和她留戀的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