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編潮四】拍召妓、坐監題材改編電影 導演嘆港味難救本地影業
香港流行小說與電影的關係一向密不可分。追溯至五、六十年代,改編自流行小說的電影實在多不勝數,更形成一雞兩味的銷售策略。帶起「三毫子小說」潮流的羅斌正是顯例,曾在上海創辦環球出版社的他來到香港,不單繼續經營出版事業,亦組織電影公司,將旗下出版的小說改編成電影。
如今香港雖沒有這種連鎖式生產,仍有電影人隨着網絡流行小說的趨勢,製作不少改編電影。改編自向西村上春樹的《西謊極落之太爆太子太空艙》即將上映,是電影公司繼《一路向西》(2012)和《壹獄壹世界:高登闊少踎監日記》(2015)後的改編新作。從召妓、坐監到住劏房,影片主創孫立基和吳漢邦一直將港味呈現在大銀幕上。注重本土的改編,是否香港電影的出路?
孫立基:
《壹獄壹世界:高登闊少踎監日記》導演
《一路向西》及《西謊極落之太爆太子太空艙》監製
吳漢邦:
《壹獄壹世界:高登闊少踎監日記》執行導演
《一路向西》策劃
《西謊極落之太爆太子太空艙》導演
網絡小說重港味 選取題材望能表達港人心聲
「不要詆毀網絡小說。」愛好古典文學,曾執導《3D肉蒲團之極樂寶鑑》的孫立基如此說,他十分明白寫作的困難,未必有回報又需要付出時間。在吳漢邦眼中,因網絡寫作以作者興趣出發,沒有出版社的壓力而令內容更大膽;更重要的是,在網絡小說中他找到自己的影子、自己的生活。「小說似是荒謬,事實上是每日發生的事,演員在鏡頭背後也會談論這些話題。」比起一些美化中產生活的小說,他認為網絡小說更貼地。
問及孫立基和吳漢邦希望將哪部作品改編成電影,一個說是《山海經》,一個說是《天龍八部》。孫立基直言:「其實我們並非專注將網絡小說改編成電影,而是現今IP(Intellectual Property)電影成為趨勢,有不少人願意入場欣賞,Marvel電影正是一例。」當紙本走向沒落,孫立基卻認為網絡小說出版仍有市場,啟發他將這些小說拍成電影。吳漢邦更認為每個年代都有改編電影,「不過現在改編的是網絡小說罷了。」
網絡小說題材種類很多,他們會選取社會性強的小說作改編,「我們有話想說,剛好有好作品貼近我們的想法。」孫立基強調要以電影表達香港人心聲,因此真實感是其中一項重要元素。正如由他執導的《壹獄壹世界》講述有錢仔坐牢的經歷,電影基於小說改編的同時,他們也參考現實中相似的個案。懲教署和社福界相關人士看過電影後,也表示情節大多合理,令孫立基受到鼓舞。「觀眾是因為對題材有興趣而入場,但他們未必感受過電影講述的生活,我們便將它壓縮成兩個小時的體驗。」
對吳漢邦來說,努力重現的真實卻始終帶着自己的目光,「改編電影的評價好壞參半,這基於導演和編劇帶出書中的什麼訊息。」當小說成為影像,無疑這就是他的風格,將自己腦海中的畫面呈現出來,「沒有自己觀點的電影不會有人看。」正如孫立基提到,改編電影不是用影像複製文字,而是要帶出新意。《壹獄壹世界》是監獄電影,卻沒有過往同類型電影的打犯情節,「時代不同,現在的觀眾未必接受以前一套,而且無論做得多好也不過是抄襲。」提煉書中的細微之處,發展成電影帶來的新意,也是他改編電影時的原則。
如何選改編作品
市場對原著有一定反應
具社會性,反映香港人生活
電影人認同小說題材
作品有足夠深度、篇幅,言之有物
不忠於原著不道德 頻與作者溝通
改編電影往往會受到不忠於原著的批評,孫立基和吳漢邦卻從寫劇本到開拍都與作者溝通。吳漢邦回想《壹獄壹世界》的作者小姓奴因此十分驚訝,「小姓奴會覺得賣出版權後,怎樣改都與他無關,但我們會問他意見,選角也有向他交代。他便奇怪一間電影公司竟會顧慮一個小作家的意見。」吳漢邦認為與作者溝通可以令他捉緊更多,從而體現作者要表達的事情,「貼近作者的想法,才能重現我作為讀者的感受,這是作者最想讀者體會到的事。」論及蜘蛛俠系列電影,他批評電影人只拍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而不考慮作者和讀者,是不道德的事。
孫立基也不滿將原著改頭換面的做法,保留原著神髓是對作者最基本的尊重,「將別人心血和讀者認受的作品改到面目全非,且得不到作者祝福,這是卑劣的事。」當作者提出改編不足之處,他們都會按他意願改動,「既然作者願意和我們接觸,為什麼不與他溝通呢?」
這種合作也令電影不單是自己的作品,而是主創和作者不斷反芻,加上演員演出的成果。「我們的signature就是書無法呈現的節奏、篇幅結構、音樂和剪接帶來的荒謬感。」因為小說並非為改編成電影而寫,有些更是章回小說,拍攝前往往要將內容扣連一起,加上商業娛樂元素,「看完書印象深刻,但都要時間想想加些什麼才能成為電影。」吳漢邦說。但終究電影還是集體創作,不論是改編還是原創,「只有成為作家才能有屬於自己的作品。」
如何將小說改編成電影
扣連小說情節
補充情節和角色漏洞
處理敏感話題和字眼,如種族歧視
考究劇本真實性
外國蜘蛛俠更受歡迎 改編電影難扭轉觀眾品味
香港電影陷入低潮多年,從本地影院萎縮可見一斑,數量從1993年的119間降至2015年的47間,且外國商業大片持續佔據香港市場,港產片只能在夾縫中生存。孫立基回想從前香港電影業蓬勃,在東南亞也大有市場,正因為香港電影創新大膽,但現在為了遷就中國市場,電影題材被限制,孫立基形容這是「勒住條頸」。從題材本土又多樣的網絡小說中尋找拍攝題材,能否會港產片找到更多生機?兩位電影人都搖了搖頭。
「香港人口講重視本土,覺得電影很好但不看,等出碟才看吧,一點骨氣也沒有。」相比遷就中國市場的問題,吳漢邦認為問題終究是觀眾。孫立基也提到即使《十年》(2015)引起熱話,但沒有戲院會開太多場次,「現在觀眾能展示姿態的方法太多,支持港產片不一定入戲院,可以去社區,坐在草皮上、樓梯上看,但會影響票房,令做電影很困難。」吳漢邦提到上年香港電影金像獎大贏家《樹大招風》,票房也不過1000萬。但縱使《一路向西》這類既有噱頭、口味又較大眾的港產電影,在蜘蛛俠這類荷里活大片面前,他們也不願冒險於同一天上映。「改編不能改變香港潮流,即使多本土也沒有用,觀眾寧願看蜘蛛俠。」他慨嘆道。
向西村上春樹的最新改編作品,你會入場支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