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奴】居美華僑租樓8年始置業 當地選擇多:租樓可享財務自由
港人窮畢生精力為一個小小蝸居打拼,想住在過千呎的寬敞單位,是遙不可及的夢。跳出香港,井外的世界是否沒有磚頭的束縛?
屬於港人移民第三代的Chris,8年前由加拿大多倫多移居紐約,租樓8年才置業,坦言這裡核心地帶曼哈頓區,樓價與香港相若。他曾經認同「一磚在手」,不過當地選擇更多,認為租樓財務自由之餘,亦毋須為樓宇的維修費用負責,強調不論租樓還是置業,最主要看自己的計劃,"It works either way!"
第三代華僑 曾相信必須買樓觀念
年約40歲的Chris和太太Melizza,去年9月以80萬美元(約626萬港元)購入位於皇冠高地(Crown Heights)的800呎單位,今年五月入伙。不過,Chris坦言在紐約置業前,過去8年一直租樓住,從不心急買樓。
紐約做租客 彈性較業主大
Chris說,8年前因工作關係,與太太由加拿大多倫多移居至紐約,先後租過曼哈頓上西城和布魯克林城區的單位。他們以每月3,700美元(約29,000港元)租住曼哈頓上西城(Upper West Side)的公寓,佔其家庭月入兩成;他稱自己作為租客,維修費用、家居布置等都不是自己需要負責的開支,手頭上有錢可以隨時用作投資,亦可以用來旅遊,彈性較做業主大得多。
Chris認為,在當地租樓的好處在於可以保持財務自由,每月薪金扣除租金後,仍有一筆流動資金做自己想做的事,而自己亦不需要有太多額外住屋開支,「單位有任何東西破損了,只需致電業主處理便可以了。」
置業不易 手頭鬆動才上車
但作為一個華人後代,Chris祖父輩起由香港移居至加拿大生活,但上一代一直灌輸他「必須買樓」的觀念,因此他和太太在多倫多擁有一個單位。
來到紐約後,Chris坦言置業極具挑戰性,大部份有穩定收入的在職人士,都難以申請政府提供的首次置業津貼,因為紐約市房屋維護及發展局的補助金計劃,申請人的家庭總入息需低於該區平均收入8成,單身人士年收入需低於5.8萬美元(45.4萬港元),而兩人家庭的每年總入息則需低於6.7萬美元(約52.4萬港元)。但據統計,紐約市的平均家庭年收入於2016年時,是87,359美元(68.3萬港元),遠高於計劃要求。
Chris說,與太太租樓多年,手頭上「鬆動」後,才考慮於紐約置業,最後選擇了距離市中心約半個鐘車程的皇冠高地區,因為樓價較便宜之餘,整個社區氛圍亦較舒適,生活所需品一應俱全。
現在兩夫婦月入約24,000美元(約188,000港元),而現時買入的單位,他們付了兩成首期,現時每月供樓連維修及管理費,開支約3,700美元,不足月入兩成。
此外,住宅鄰近地鐵站亦是他們「揀樓」的重要原因,Chris倆口子平日會乘地鐵或騎共享單車代步,他們家附近就已經有四個地鐵站,覆蓋了絕大部份往來市中心的地鐵線。
他指在一些人心目中,買樓是較優先的選擇,他們可能覺得 “I want to own something”(我需要擁有實質的東西),但他強調,各人應該按自己的需要,以及現階段的人生目標,才決定應買或租樓,"It works either way!" (兩者皆可!)
香港樓奴慘況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