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奴】仿傚新加坡廣建組屋? 學者:視乎政府願付多少政治代價
港人窮畢生精力為一個小小蝸居打拼,想住在過千呎的寬敞單位,是遙不可及的夢。跳出香港,井外的世界是否沒有磚頭的束縛?
香港與新加坡經常拿來比較,港人亦羡慕新加坡的組屋模式。但有新加坡學者坦言,當地房屋政策成功之處歸功於政府強勢,容易控制整個國家發展。反之,香港只是一個城市,未必能將整套規劃模式「搬字過紙」,「要視乎港府願意在政治上付出多少代價,認真對待房屋短缺的問題。」
造地填海,近日在香港鬧得熱烘烘,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東大嶼填海1,700公頃,一石激起千層浪。同一天空下,港人羨慕有完善房屋規劃的新加坡,有近四分一土地其實從填海而來,為何阻力較細?新加坡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政策研究所社會研究室高級研究員梁振雄表示,研究新加坡房屋政策多年,他稱由於大部份國民居於非填海區,對填海的認識自然不深,亦難以反對。他舉例指,新加坡東部填海地是機場;西部是貨運碼頭;南部是商業發展。「如果公營和私人房屋所在地本身不在填海區,對他們的價值觀影響不會太大。」
新加坡不填海都可以應付房屋需求
雖然新加坡國土只有700多平方公里,遜於香港的1,100多平方公里。但論人均面積居住中位數,香港只有161平方呎,比新加坡的323平方呎低一半。不少人歸咎於「土地問題」,認為只要增加土地供應,居住面積細的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但梁振雄坦言,如果不填海,新加坡本身亦已有足夠土地作房屋用途,但礙於新加坡不只是一個城市,還是一個國家,必須預備土地作其他用途,如國防、商業、經濟和休憩,這些不同用途才是填海的主因。
他又指,新加坡政府不時出招對地產商施加限制,如最近就打擊「鞋盒屋」,規定中央區外的私人住宅樓宇,平均單位面積不得少於915平方呎。相反,香港私樓「越劏越細」,百多呎的「納米樓」不斷出現,政府卻無動於衷。
學者:港府不願賭 或終成政治癱瘓
梁振雄認為,新加坡的發展,自有歷史原因:「新加坡目前的城市發展,很重要的一部份是早期的時候,當時李光耀政府完全不理會政治問題,很強硬的做法。」香港到底可否將之複製?梁振雄指,這視乎港府願意在政治上付出多少代價,認真對待房屋短缺的問題。「很重要是看香港政府是否能更強硬面對要付出的代價,無論是填海建屋,還是徵用私人土地、以至不擔心建屋量增加會對私人發展商造成負面影響,這是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
梁警告,若港府想建更多公共房屋,卻又不願在政治上「賭一盤」,或終成「政治癱瘓」。「香港的問題我覺得不容易解決,最終要香港人決定。」
香港人,有權選擇嗎?
香港樓奴慘況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