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奴】英國增加密度已解決住屋問題 英學者:香港樓價難跌
港人窮畢生精力為一個小小蝸居打拼,想住在過千呎的寬敞單位,是遙不可及的夢。跳出香港,井外的世界是否沒有磚頭的束縛?
移居英國的港人Kitty與Jeff的經驗,告訴大家「逃離」香港,在異地的居住環境的確較寬敞亦較易負擔。但專門研究房屋經濟的英國學者指出,倫敦與香港其實同樣面對房屋短缺問題,不少倫敦人要與陌生人共同分擔住屋成本,共居比例於20年內大幅飆升。不過,倫敦目前的土地供應問題不大,過去幾年透過不斷增加密度、發展棕地等方法增加房屋供應,直指香港難以走這條路,更形容香港是「房屋金融化」最好例子,對未來本港樓價是否能大幅下降,抱懷疑態度。
《香港01》記者早前訪問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房屋經濟榮譽教授(Emeritus Professor of Housing Economics)Chrinstine Whitehead,她指倫敦一直都面對實際房屋短缺(actual shortage of housing),政府根據人口結構推算,目前仍需要每年興建25萬個居住單位才能滿足需求,其他坊間推算更達到30萬。
獨居人口由50%下跌至25%
面對房屋短缺,樓價自然高企。Chrinstine Whitehead指,約20年前50%倫敦單位只有一人居住,無論是年輕人、成年人到老年人都有,但現時很多市民已無法負擔自住,不少是跟伴侶同住甚或與另外二、三個人共享單位,使倫敦只有一人居住的單位下降至少於25%,並主要以老年人為主。
正如《香港01》訪問了一對移民英國5年的港人夫婦Jeff與Kitty,他們在倫敦租用約1,200呎兩房單位,月租1,700英鎊,即使已誕下小孩子組織了家庭,仍要與一名留學生合租共住,對分租金,住屋開支仍佔港人夫婦收入約三分一。
倫敦不走大幅造地之路 不斷增加密度滿足住屋需求
Chrinstine Whitehead指,倫敦並沒有走大幅造地之路,而是透過不斷增加密度。她說,倫敦外圍地區密度很低,有很多獨立屋,部份正改建成大廈增加房屋供應。而倫敦政府近年亦「拆牆鬆綁」,簡化申請重建程序,加速了重建碼頭附近舊區、不再使用的舊工廠、舊樓等。然而一本通書不能讀到老,Chrinstine Whitehead也認為,香港跟倫敦情況不同,因為本港樓宇已建得很高、密度很高,也很難鼓勵市民移居到外圍城市,不能將倫敦的一套搬到香港應用。
此外,倫敦約有20%面積綠化帶,規定不能發展。但Chrinstine Whitehead指,英國社會近年有討論是否應修訂有關改規則,因為部份綠化地帶不是真的綠化,而是被荒廢土地,但坦言在政治上很難改變綠化帶政策。
環顧全球,Chrinstine Whitehead認為樓價節節攀升與「房屋金融化」 (financialization of housing)有關,無論是個人還是大機構都認為房屋是「好的投資選項」,加上宏觀經濟有量化寬鬆政策令利率下降,同步推高樓價。她續指,自2000年後在全球多個大城市包括倫敦,都經歷樓市起飛,相信是借貸市場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令大眾更有能力買更多物業,從而推高樓價。
對香港樓價能否大幅下調抱懷疑態度
Chrinstine Whitehead形容,香港就是「房屋金融化」最好例子,因此對未來樓價是否能大幅下降抱懷疑態度,認為如果要壓抑樓價,就要從供應和需求兩邊著手,沒有第三條路。她說,以英國為例,在購買作非住屋用途的單位實施空置稅(tax on non-residence purchase),能減少資金湧入倫敦。
香港樓奴慘況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