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大灣區】港珠澳大橋「單Y雙Y」之爭 預視大灣區龍頭爭奪戰

撰文:林劍
出版:更新: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央政府重點政策,《香港01》政策分析首兩篇提及粵港兩地硬件交通配套、港人北上的便利程度,上篇則提及發展步伐問題。今集會轉一轉焦點,拉闊角度,談香港與一河之隔的深圳,以至其他廣東省城市如何「有機」合作的問題,預計會在10月通車港珠澳大橋,正正是一個經典案例。
話說當年港珠澳大橋在醞釀階段時,深圳一直希望可以參與其中,將大橋同時接駁深圳,形成「雙Y」走線。只不過後來由於粵港利益考慮不同,大橋「唔摻深圳玩」,變成只連接香港、珠海、澳門三地「單Y」走線。深圳最後亦另起爐灶,自行興建接駁中山的深中通道,與港珠澳構成競爭。
大灣區的發展,如何整合各大城市的利益考量,是個永恆的難題。港珠澳大橋的例子正好說明,在粵港澳(尤其粵港)同床異夢、甚至爭做龍頭之下,合作起來可謂極難,日後再談合作之時,中央政府必須先理順這個問題。

政策分析──大灣區系列:

【透視大灣區】中港牌炒賣、內地車來港爭議 交通壁壘礙人員流通

【透視大灣區】全面盤點跨境交通便利程度 港人北上難唔難?

【透視大灣區】一幅丟空20年的邊境爛地 「香港速度」仍是優勢?

大橋初議之時 深圳有意參一腳

港珠澳大橋最早於八十年代,由合和實業創辦人胡應湘以及珠海市政府提出,因為珠江口東西岸的陸路連接有實際需要,初時只建議大橋由香港連接珠海,即所謂「伶仃洋大橋」。回歸後,粵港兩地政府經多次討論,計劃有些許進展,料將一併連接澳門。董建華在2003年1月施政報告中,提到會配合國家發改委積極研究建西部大橋,通往珠江口以西地區,加強粵港澳經濟合作。

深圳市一直有意加入計劃,主張大橋落腳點須包括深圳,即「雙Y模式」,其一可加強珠三角城市的聯繫,其二也可紓緩虎門大橋擠塞情況。廣東省政府亦傾向這種安排,但港方並不同意,認為應保留「單Y」,港深雙方曾為此角力。

建雙Y大橋通深圳 香港憂被「截糊」

政商界廣泛流傳,港府力主「單Y」主因,是香港和深圳有競爭關係。在2000年代初,內地大力發展物流業,香港政商界亦希望跟上。港珠澳大橋其中一個重要作用,正是促進香港和珠江口西岸,以至內地其他城市之間的貨流,打通香港西面的物流通道。可是從戰略位置而言,如果大橋採用「雙Y」方案,服務收費較便宜、不須經過複雜行政關卡的深圳吸引力或較香港更大,貨流很大機會被深圳「截糊」。

香港高官曾公開提及這方面的擔憂,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於2006年3月曾表示,如果珠三角地區基建進一步發展,香港須正視被邊緣化的危機。

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背後其實涉及香港與深圳之間的角力。(視覺中國)

「單Y」方案獲採納 深圳「嬲嬲豬」自行建深中通道

總之在港方大力主張之下,再加上有聲音指澳門未必承受到深圳車流,國家交通部於2004年敲定,大橋將採用「單Y」安排,將深圳排除在外。隨後粵港澳三地在國家發改委的協調之下,再就大橋融資、口岸等安排磋商並達成共識,中央政府拍板落實興建大橋。

深圳經此一役,決定另起爐灶,自行和中山市合作興建深中通道。深中大橋工程已於2016年開展,預料最快2024年通車,日後粵西民眾來往深圳亦不一定要經虎門。因此在客觀結果上,粵西往深圳的陸路交通最後還是得打通,只是由一條橋變成兩條橋,形成港珠澳vs深中的競爭格局。

「單Y」與「雙Y」之爭 顯大灣區合作說易行難

從港珠澳「單Y」與「雙Y」爭議可知,粵港澳三地尤其粵港之間,從一開始就存在競爭關係。單從基建角度,港珠澳大橋當然是一併連上深圳,對整個大灣區發展的效益最大,只是在港深兩地「同床異夢」之下,無法處理。

理論上,香港和深圳各有優勢,香港有成熟金融體系、相對健全的法制、知識產權保護;深圳勞動力足夠、與內地其他城市無縫接通,創科發展也在全國前沿。兩地2017年GDP加起來已超過4.5萬億人民幣(因應匯率問題會有變動)。如果「兩強聯合」,各自有清晰的功能定位,有力成為全國經濟龍頭,對大灣區整體發展百利而無一害。

特首林鄭月娥(右三)於今年8月,在北京以成員身分出席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左三)主持召開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政府新聞處)

港、深、廣「咁高咁大」 個個想做龍頭

但在現實之中,大灣區內這種競爭關係仍明顯存在。自大灣區計劃正式提出以來,有關「誰是龍頭」到現在仍是口水花飛個不停。特區官員不斷強調本港「超級聯繫人」角色,認為香港具有高度國際化優勢,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前局長譚志源更曾直指,香港為大灣區的「龍頭」,具有領導地位,利用獨有的金融優勢協助內地發展經濟。

深圳方面,市政府去年10月宣布啟動新一輪《深圳市城市總體規劃》時,表明要在粵港澳大灣區經濟圈內發揮「引領作用」,成為代表中國參與世界競爭的國際化大都市。

廣州市政府也在今年2月的《廣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草案提到,該市是「廣東省省會,國家重要中心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市政府的目標是將廣州「逐步建設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領型全球城市」。市政府工作報告中,也表明會爭取在當地設立粵港澳大灣區國際商業銀行。

各地政府當然表面上還是要說推動合作,也沒有直接交火「爭做老大」。但已明顯可見,各地政府都希望在整個大灣區發展中,爭取更有利的位置。

韓正親自主理粵港澳大灣區領導小組。(資料圖片)

韓正親自主持 中央意志能否全面協調大灣區?

當地區之間的利益角力難以擺平,窒礙大灣區發展,無可避免地就成為中央政府層面的議題。粵港澳三地去年已簽署《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但大方向易講,如何落實另作別論。正如當日港珠澳大橋融資安排能達成共識,國家發改委介入協調相當關鍵。但一涉及整個城市核心利益,例如單Y雙Y問題,也無法成功協調,最終只能「分家」收場。

在規格上,中央政府算是汲取到上次經驗,粵港澳大灣區領導小組由國務院副總理、中央港澳工作協調小組組長韓正親自帶領,廣東省委書記李希任副組長,成員包含港澳特首、港澳辦主任等。這相比當年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協調小組,港澳只派出負責工務事宜的局長,較高級別的中央官員為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兩者規格上有明顯分別。

韓正今年8月主持小組全體會議時提及,將會推動大灣區內各城市合理分工、功能互補,提高區域發展協調性。到底中央日後會推出何種具體措施,協調各個城市相互的利益平衡,將會牽扯到各市之間的協作關係,以至整個大灣區合作能否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