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大灣區】屢提建港式新城 建制是笨 還是心腸較黑?
關心香港前途發展的各方人士,近來在明知會被部分市民指摘下,仍一再向社會推銷、說明大灣區概念。這是社會大眾、主流傳媒都知道,珠三角區域經濟一體化、港深同城化是大勢所趨,無可避免。只有充分參與,才能力保香港可持續發展。可惜,卻有部分人士始終「難分真與假」地一再宣揚注定會引起社會口誅筆伐的「神建議」。這類的「高級黑」不但不能推動大灣區發展,更可能加劇部分港人對計劃的偏見,既有損社會,又妨礙國策。奉勸一句,如果他們確無「倒米」之心,就該慎言、收聲了。
要數各項「倒米」建議,最大宗的莫過於「輸出貧民」。不論是民建聯的香港村,經民聯的青年村,還是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鄭耀棠最新「傑作」——港式新市鎮,都是這類的輸出弱勢市民的建議。
把弱勢往大陸推 只會鞏固社會不公不義
眾所周知,社會常說的「大陸機遇處處」,並不是對力求安穩的普通人說的;然而,這些建制大老,卻一再想把普通人往大陸推,注定激起民憤,甚至引來不必要的猜度。
大陸確是較多發展機遇,想創業、想參與高端科技發展等,神州大地確實是塊寶地。有野心的年輕人往內地一趟,更是增加歷練的好機會。但一般人呢?若然只是打一份普通工作,香港的平均薪津還是普遍高於內地;綜合的社區的支援設施,也不是可以隨便叫鄰近城市「割地」給香港就可以提供。每塊位於惠州、中山、珠海的飛地「衛星城」都要綜合發展,難度極高。
有這樣的心力,何不叫特區政府直面香港現時的發展挑戰,處理好既得利益集團盤踞、妨礙香港發展進步的問題,而只想着把弱勢市民輸往鄰近城市?這樣推演下去是很危險的。社會大眾難免會問一句,那「既得利益集團」到底是什麼人?是經由極不透明制度選出來的港區人大、港區政協?是建立在利益架構盤根錯節之上的建制大黨?還是時刻抱着自由不干預大旗而慵懶無為的香港政府?可能答案:「都是啊」。
中央政府明令香港政府須解決社會問題,貫徹起來難免大動既得利益者的藩籬。土地房屋困局,更直接牽扯既得利益群體的龐大直接利益。把五十多六十萬的「正常港人」往大灣區其餘城市拋,「輸出」公營房屋用地需求,再而持續「引入」具資本實力的「新香港人」——這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繼續鞏固舊有的不公制度。社會不公、貧富懸殊的問題絲毫不會因此而起着任何改變,香港的「舊貴族」得以繼續享受尋租機制。這就是建制精英給予中央的「解決土地房屋問題」方案?不但中央不會收貨,市民更可能簡單地把「大灣區發展」與「人口清洗」畫上等號;如此一來,政府將水洗不清,更可能因為港人疑心加重,而延誤大灣區的戰略推進。
發展大灣區 是要解決問題 不是解決面對問題的人
再者,這樣的建議對鄰近城市公平嗎?必須知道,鄭耀棠提到的數個城市,包括惠州、珠海、中山等地,都各自面對自身困難。中山與惠州產業轉型面對巨大困難,兩個城市都須倚賴深圳的幅射推進轉型升級。所有相對鄰近香港的土地,也就是她們賴以用與深圳合作的寶貴土地——中山的東部與惠州的南部。同樣,珠海有東重西輕的問題,珠海西部與香港距離遙遠,東部土地則是經濟發展命脈,不可能「割讓」。
建制的建議,無疑是要以上的城市,用最寶貴的土地資源,來為香港政府、建制執政無方「收拾殘局」。到頭來只是把香港的本地問題移至大陸,眼不見為乾淨。大灣區發展講求的是優勢互補、互助互利,而不是割地賠款、犧牲自己成就香港。若然香港的建制精英是抱着這種心態與大陸城市打交道,人家可以真心誠意跟我們展開合作嗎?這同樣是有損於大灣區推進。
港府莫信䜛言 解決問題的精力須放在刀刃上
建制這類的「神建議」,既得罪友市,又開罪市民,更與國策精神相違背。我們不想猜測背後的政治動機,只是純粹為力保舊制度不移,舊利益不變,但港府必須冷靜頭腦,萬不應從。
香港社會在近年來已對結構性的政治、經濟、社會、規劃矛盾展開充分討論,政府要做的,是盡快像土地大辯論般,針對這些已知問題展開完整探討,並提出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方法。政府有錢、有方法有地、也有足夠的政策資源、政治實力,去克服各種發展困難,完全沒有必要假手於人。今日把土地房屋壓力「外判」,明天又把退休養老責任「外判」,後天又把人才培育責任「外判」的話,市民及中央政府都難免會問一句:「我們到底為什麼需要這樣的一個香港政府?」
把決心、精力都集中在撼動既得利益群體的刀刃上吧,放過、救救弱勢市民。同樣,若然建制的精英、領袖,心繫的不是少數權貴的利益,而是香港社會整體利益,就別再添煩添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