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塞車】師奶組隊數車計流量 向城規會反狂建新樓
她不是規劃師,也不是學者。Carol自言只是一名家庭主婦,不過,她對多個規劃詞彙絶不陌生。「OZP(分區計劃大綱圖)」、「TIA(交通影響評估)」等專業名詞都難不到她。這一身本領,她說是兩年多前「迫出來」,「當時屋企附近成日塞車,但有發展商向城規會申請建700幾伙住宅單位,所遞交嘅交通影響評估報告仲話OK」,細看報告再數一數車流量,發現「唔啱數」。
她說:「一路以嚟,我哋太依賴一啲representative(代表)。」她與街坊組織「關注西貢規劃陣線」,搜集數據並去信城規會,實行「自己社區自己救」,發展商上年自行撤回申請。不過,這場發展商跟居民拉鋸戰並未完結,當年這個逾700伙住宅單位發展項目捲土重來,同一發展商上月再闖城規會,Carol又再披起戰衣,趕在12月7日公眾提出意見截止前出擊。
攝影:高仲明
熟悉區內發展:已習慣上城規查資料
居於西貢,Carol熟悉區內每項發展,單在西貢逛一圈,看到任何地盤都能說出正興建甚麼。訪問當日,她開着車沿路訴說哪幅地近年劃成住宅用途,哪些地段已獲批准或正申請興建住宅。她又組織「關注西貢規劃陣線」,其網站載有規劃資訊,由小簡介、常用的政府網站連結及用途,包羅萬有。
她已習慣每月瀏覽城規會網站,查閱區內最新規劃申請,因為網上只有申請摘要。為索取詳盡資料,例如規劃申請的交通影響評估、環境影響評估等,Carol平均每3、4個月就親身到沙田的辦事處查閱文件,「我啲時間flexible,咁我做啦。我就影晒畀其他人睇。」
西貢公路幾近飽和:仲申請起700伙?
這一切都是由兩年多前,一場西貢發展項目交通影響評估爭議開始。2016年,Carol眼見相熟食店被控阻街,出手相助查核該地段土地用途時,無意間發現有發展商計劃於西貢市沙下興建79幢3層至8層的住宅樓宇,涉及769單位,即時引起她對當區交通影響的憂慮。
塞車,大概是西貢居民生活的共同經驗。居民往來九龍就只有西貢公路一途,每逢繁忙時間或假日,道路時常擠塞。她說,候車時間往往以半小時起跳,即使召的士、Uber或GOGOVAN也叫天不應,「塞到咁都唔肯入嚟喇。」打工仔坐在車廂內,車輛卻只能以龜速前行,她說甚至有朋友曾在清水灣道中途下車,徒步走到地鐵站。為了可以「正常出入」,搬進西貢4年後,迫於無奈還是要學車、買私家車。
據2015年立法會文件指,於早上繁忙時間,清水灣道與新西貢公路之間,以及南邊圍迴旋處與北圍之間的兩段西貢公路的行車量/容車量比率是1.1和1.17。(若比率低於或相等於1,代表道路的行車量足以應付預期的行車量。)
質疑交通評估估細數,街坊組隊數車
面對塞車問題,Carol認為增加700幾伙住宅會令問題惡化。據城規會網站資料指,發展商申請建住宅的地段屬綜合發展區,申請人需要遞交交通影響評估報告,說明發展可能所產生的額外交通量。以這項發展為例,項目預計於2021年落成,交通報告須推算樓盤落成後3年(2024年)車流量。
當時,她質疑文件所計算的車流數字未能反映實況:「嗰時覺得個數字冇可能咁少,於是就去check(查證)吓。」為求證交通流量,他們跟街坊兩人一組分批去實地數車。
結果,他們發現點算結果與報告出現偏差。例如,就西貢大會堂外向九龍方向車流量,他們於2016年數算每小時車流量已比報告推算2024年車流量多逾100架次。
專家意見:運輸署乏人手作區域運輸研究 評估靠發展商顧問報告
規劃師吳永輝說,過去20年裡,一些大型發展也因西貢公路交通擠塞情況未改善而被拒絕,「細嘅、一間就唔理你啦。」然而,現時的制度主要由申請人聘請顧問公司評估發展帶來的交通影響,但他認為運輸署沒有足夠的人手和資源作區域運輸研究:「(顧問公司)幫佢申請咁就梗係幫佢執靚啲數啦,但係城規會面對好多申請,每星期少者10幾個,多者30幾個。
除非政府加大增加喺呢方面(交通研究的資源和人手)嘅投入,如果唔係,佢(申請人)話得喎,如果真係好離譜(運輸署)就話唔得,如果唔係一啲marginal(邊緣)嘅case都畀佢過。運輸署坐喺度嗰個官都冇研究得好清楚,又唔係好清楚咩事,有可能出現放水嘅情況,就畀咗佢發展。」
車流積少成多:未有一併考慮累積交通流量?
過程中,Carol發現發展商的交通評估只計算地盤附近路口,質疑城規會未有一併考慮多個樓盤累積的交通流量,更令她擔憂的是,零散或小型的規劃申請連交通影響評估不需做。
她想到將西貢區內陸續落成、申請改建的發展項目,擔心當交通流量積少成多,在西貢公路匯聚,「咁起一間,唔使做TIA(交通影響評估)㗎嘛。條條村都可能起。以前可能無乜嘢,5年先出現一間半間,而家唔係,兩三年出咗10間、20間,咁係好誇張㗎嘛。」
於是,她和街坊在地圖上逐一查看及整合西貢正在興建或申請項目。她說,區內發展當然不及其他新市鎮多,「但係,係咪(發展項目相對地)少,影響就唔大?短時間內突然pop up好多發展。」
起路同時又起樓,真係會好咗?
現時,西貢公路分開兩期進行道路改善工程。據運輸署及路政署回覆指,第一期的工程(清水灣道至匡湖居段)已經開展,預計於2020年底才建成,但是第二期工程(即匡湖居至西貢市中心)仍在初步設計階段,相關的交通研究仍在進行中,有待開展。
Carol說,政府面對當地交通超負荷時,便以擴路解決,但質疑政府沒有準確評估各處發展累積的交通流量之下,其舒緩交通擠塞的成效。她更指,現時擴闊道路速度追不上後發展步伐,「有冇諗過起緊路時,附近一路申請緊起樓。你見到周圍都起,你覺得會唔會係改善咗?有基建就可以不停起樓?人哋塊地係有權發展,佢有咁嘅途徑申請,咁問題係城規會要把關。」她擔憂過度發展破壞西貢鄉郊特色,「不是反對發展,但都要配合地區特色。」
專家意見:擴路與保育存在矛盾
規劃師吳永輝說,居民擔憂道路擴闊後會帶來更多發展是正確。吳永輝認為這是發展策略上的矛盾,「如果你要保育香港嘅東面,你就唔好起咁多路去嗰面。」擴闊道路之外,吳永輝認為可循出行模式入手,減少私家車數量。
西貢發展概況
近年西貢至少1400伙單位相繼落成或獲批准興建:
西貢十四鄉料人口大增 交通需求大增
規劃師吳永輝提醒,不能忽視位於西貢西沙路十四鄉的發展項目,「十四鄉係一個好大嘅發展,將來大部分人就會嚟咗(西貢公路)去返工,係會有個相當大嘅交通需求。」
開工作坊教育街坊:要自強,不能依靠代表
當年Carol跟街坊將以上想法及所搜集的數據,撰寫成意見書,提交至城規會。他們不斷發聲,去年發展商自行撤回沙下的規劃申請之後,Carol依舊看緊區內規劃。由大型發展商項目到綠化地帶建村屋的個案,只要在西貢發生,她都同樣那麼重視。如此熱心,有朋友叮囑她小心,亦有村內的人指責她多事,更有人懷疑抹黑她,稱她與某些政黨有聯繫。不難受嗎?她笑說:「因為我有聽障,聽得唔係咁清楚。喺我後面啲閒言閒語,我真係聽唔到㗎。」
曾是老師的Carol,記起昔日鼓勵遭欺凌的學生時,更覺要克服這些人的說話,她只說,既然自己所說的是事實,又何需害怕。憑這理念,她們在街頭舉辦工作坊,解釋令外行人卻步的規劃用語及專業名詞,「唔需要俾佢哋用專業名詞拋到,要自強就要去學啲嘢。因為城規會有個制度係公眾諮詢,其實一個公民係真係有一個角色㗎喎。」,呼籲居民對區內事務有疑慮時,把握機會提出意見。
因為過去經歷Carol發現,不能依賴諮詢代表,就如當初跟進小店被控阻街一事。
本來Carol也是個不問世事的平常師奶,朋友間的話題離不開大減價、做Facial。直至兩年前某天,她親眼看到相熟食店主被20多個政府人員圍着,指其店舖阻街。
原來那時政府剛實施店舖阻街定額罰款措施,並列出一系列阻街黑點,包括Carol相熟小店。不過,食店店主跟Carol對這一切懵然不知。Carol說,那時致電當區民政事務處查詢,更發現民政事務總署於實施前問過區議員,便當諮詢居民和店舖。「如果區議員唔問(居民店舖意見)咁點?佢話,冇㗎啦。講到好似我哋嘅錯,就覺得原來我哋都有少少要承擔,係喎你哋自己又唔睇緊啲,於是我就開始睇吓個區發生咩事。」
無懼抹黑指罵,只因珍惜家園
這一切都是出於在乎這社區。「西貢好正啊,真係好珍惜香港有咁正嘅地方居住。」Carol說,西貢接近大自然、清靜的生活實在難得,8年前,她為擺脫在市區急速的生活節奏,特地從長沙灣搬來西貢。
現在,Carol除了每天起床做家務,當兼職補習老師外,便將所有空閒時間用來參與社區事務,包括參與社區報,車尾箱放滿開街站的物資,又和街坊夾錢做「不是垃圾站」的社區自發回收站,「我唔需要任何Title(頭銜),我就係一個普通市民。」
上月,當年跟Carol曾跟「過招」的發展商,就同一幅沙下地點,以另一個規模相若,都是逾700伙住宅單位發展項目再闖城規會,公眾趕在12月7日截止前提出意見。Carol又再披起戰衣,搜集數據「出招」。她說:「其實之前好多嘅公眾意見都反對,難道發展商唔知道啲居民唔歡迎?佢哋好似只為自己嘅利益要起樓,漠視社區嘅需要。」她說,其實西貢居民眼見區內的急速發展,也漸漸意識到自己與社區規劃的關係,居民需要持續參與守護家園。
政府措施:
規劃署發言人指,他們在制訂分區計劃大綱圖時,已就交通及基礎設施承載力等方面諮詢各部門,訂定各土地用途及合適的發展限制。城規會審批規劃申請或改劃土地用途申請時,申請人可能需按要求遞交相關評估報告,並建議緩解措施。
規劃署會就申請人提交的擬議發展及交通影響評估報告諮詢運輸署的意見,並提交城規會考慮,而城規會亦可增訂附加條件,以紓緩發展引致的影響、改善現有的情況及落實與發展有關的設施。
運輸署發言人指,當城規會收到規劃或改變土地用途申請時,會要求運輸署提供交通意見。若規劃或改變土地用途申請預計會對交通有所影響,申請人需就項目對交通的影響進行評估。申請人提交的交通評估報告,除了評估項目所帶來的額外交通影響外,亦需同時考慮附近已規劃項目的車流,並評估對交通的累積影響。如有需要,評估報告亦需要就擬議發展對交通的影響,建議及提供必要的緩解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