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深度】每日只驗1000個——香港病毒檢測數量偏低之謎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肆虐逾三個月,至今(4月2日)全球有近93萬人確診;鑑於由歐洲返港病人造成本地傳播鏈,香港進入第二波爆發,在過去一周暴增300多宗,累計有802人感染。然而,早在歐美港人自3月19日起大量回流之際,不少防疫專家已呼籲特區政府加強病毒檢測,但當局每日只驗1000個樣本;直至上周,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再次促請當局加碼至7500個,惟港府不但得過且過,更大玩「數字遊戲」,指人均檢測比率已屬亞洲最高且前列全球。只是,自欺欺人的把戲始終掩蓋不了每日檢測數量偏低的事實,單以毗鄰的深圳為例,每日已檢測過萬樣本。全球嚴陣以待、刻不容緩之際,正是特區政府檢視自身容量的局限,借助學界及民間實驗室力量的大好機會,為支持打造「檢測及認證」作六大優勢產業的最佳時機。
私企有心幫
政府不理會
「我相信每一個香港人,只要有能力的,都想為疫情做點事情。但能做嗎?好像不行。警察做不完的,都會請民安隊幫忙,為什麼政府不給『僱傭兵』機會?關於檢測,大學教授、私人企業都可以提供技術、儀器上的幫忙,一家不夠兩家,一起努力才行。」談及特區政府停滯不前的檢測效率,香港生物科技協會主席兼的大灣區生物科技聯盟主席于常海也很無奈。
于常海名下的香港海康生命科技有限公司,早前成功研發一項快速檢測新冠病毒技術——「增強型瑩光實時反轉錄—聚合酶鏈反應」(ERT-PCR),比起特區政府使用的「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qPCR)技術,靈敏度高出10倍,可以在4至5小時之內檢測出病毒濃度較低的無病徵隱形病患,而且試劑成本低至50元,更可一次性檢測400個樣本。他早於3月初去信特區政府,告知這項技術的存在,望能無償捐贈給社會,可惜當局一直沒有回應。
官員排拒民間力量
玩數字遊戲沾沾自喜
襄王有意,奈何神女無心。事實上,除了于常海的團隊,科技大學物理學系教授溫維佳也聯同其學生,研製出可於40分鐘內檢測新冠肺炎的儀器;理工大學早前也宣布成功研發快速診斷系統,可於一小時內成功檢測包括新冠肺炎的40種病原體;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也有一項只需兩小時的快速檢測技術,目前已適用於全球至少40個國家的公共衛生實驗室——問題是,這些技術統統都沒有被特區政府所吸納,他們也就未能助當局一臂之力,提升病毒檢測數量和效率。
根據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總監黃加慶3月31日的說法,由1月至3月30日,衛生署和醫院管理局一共做了9萬個新型冠狀病毒測試;換言之,在過去90日內,港府每日平均完成1000個病毒化驗。不過,黃家慶以此檢測總數除以香港總人口所得出的人均檢測比率,推算每100萬名香港人當中就有1.2萬人做了病毒測試,並與新加坡的6800人和韓國的7000人作比較,藉此表達香港的檢測量是亞洲最高且前列全球,卻罔顧了日均檢測數量偏低的事實。
為什麼效率偏低?
衛生署答非所問
自特首林鄭月娥於3月10日表示,衛生署和醫管局每日檢測約1000個樣本而最多可提升至2000個之後,無論疫情有多嚴峻,港府一直都只維持相若的日均檢測水平;直到3月28日,當局才表示每日化驗多於2000個樣本——這是什麼概念?假如所有樣本都來自新入境香港人士,以當日入境香港的4662名香港居民和其他訪客計算,也只有不足一半人被檢驗,與袁國勇等防疫專家所提倡的全面檢測相距甚遠——為什麼效率那麼低?衛生署未有正面回應傳媒查詢,僅指已擴大檢測計劃,而目前各醫院聯網共有七間化驗所提供快速測試——至於當中涉及多少人力資源、怎樣才能提升檢測效率至專家建議水平?署方也都答非所問。
反觀鄰近地區,以韓國為例,由疫情爆發至今已做近40萬個檢測,即平均每日檢驗4400多個樣本,是香港的4倍。至於毗鄰的深圳,早在2月上旬就批准28家醫療機構可以進行新冠病毒病側——單是羅湖醫院集團轄下的醫學檢驗實驗室,每日已經可以檢測200至400個樣本,最多更可達致1000個;至2月中旬,深圳華大基因集團的日均檢測量已經突破1萬個,而每日檢測通量可達致1萬個的深圳大鵬火眼實驗室也正式投入運作。
民間力量更具靈活性
政府人手、設備不足夠
「香港政府完全只用自己的系統來做(病毒檢測),但它忘記了,其實很多生物科技公司都具備這個能力......為什麼會有生物科技公司?就是為了技術的發展啊!」于常海說,政府未能借助民間的生物科技力量提高檢測效率,「就像是黃飛鴻從少林寺出來自己開店,但當需要保家衛國的時候,卻只能讓少林寺的人去,那些在外面開店的大師呢?Sorry,不關你們的事。」
他認為,生物科技公司的機動性和靈活性比政府高得多,「可以隨時請人,購買儀器,甚至做2到3個shift(輪班)來運作項目。做生意的人,會想盡辦法去研究、去生產、去運作。」的確,根據《2017年醫療衛生服務人力統計調查》結果,香港合共有3426名醫務化驗師,當中已有八成受聘於醫管局,但化驗師分四大科目,而只有隸屬微生物部的才會進行新冠病毒檢測——早前有傳媒報道,有化驗師需要連踩兩周而每天工作近13個小時,也有指政府試劑存量有限;但無論如何,就是不動用民間力量。
發展檢測及認證作六大產業
讓政府與檢測行業共同抗疫
政府自己人手不足,奈何又唯我獨尊,「只用自己的刀,而不考慮別的刀。就算你有很『倚天屠龍刀』,它就是不給你『磨刀石』,你就沒辦法把刀磨鋒利。所以很多人沒法進行檢測。」于常海解釋,儘管生物科技公司的技術達到一定水平,但他們需要更多的臨床樣本以進一步提升能力,「臨床樣本就是我們的『磨刀石』,我們需要用『磨刀石』來磨刀,這樣才會更鋒利。」
然而,當政府堅持依賴自家資源而把民間力量排除在外,「那還需要我們這些生物科技公司來幹嘛?......只能自己去找一些『沙子』來磨刀,例如幫小型的公司員工進行檢測等等......有的化驗室、公司如果想要拿到醫院樣本,甚至會動用關係,但我覺得用關係解決問題在香港是不應該出現的。」他建議當局建立公共樣本庫,供合資格科研機構取用,以促進檢測技術的發展。
疫情排山倒海襲來有如一場戰役,僵化的應對只會讓墨守成規、不知變通變成抗疫絆腳石。于常海問:「沙士過後,大家都覺得它(大型公共衛生危機)不會再來了。現在疫情捲土重來才發現,其實全世界都沒有準備好,那麼人類到什麼時候才準備好呢?」
讓我們用一組有趣的數字來回答這個問題——在2008年至2016年間,被特區政府列為「六大優勢產業」之一的「檢測及認證」業的增加產值佔,只由2008年的45億元增加至2016年的73億元,其GDP佔比維持在0.3%;而相關就業人數,也只由1.24萬人增加至1.4萬人,仍然佔整體就業人口的0.4%。通過新冠肺炎疫情,政府應意識到醫學測試行業的規模與潛力,並效法世界其他地區,持續發展和重視我們本土的私人醫學測試行業,減低政府部門在突發事件下的負擔,讓政府與檢測行業共同抗疫。
更多《香港01》深度報道文章:
【新冠肺炎.深度】K房、雀館延遲關閉之謎——誰在製造防疫漏洞?
【肺炎口罩.深度】網購口罩頻中伏 揭香港電商發展「龜速」之路
【深度】萬人吹捧到網絡公審——13歲「雞丁」怎變黃藍撕裂犧牲品?
【新冠肺炎.深度】傳媒別「傳毒」——比病毒更可怕的是污名化!
【深度】迫「口交」、摑32巴、10童圍毆——童黨欺凌誰之過?
【肺炎口罩.深度】「口罩荒」這堂經濟課 港府完美示範反面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