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深度】檢疫設施反反反不完 揭港府社會三大落後

撰文:吳東偉
出版:更新: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俗稱武漢肺炎)持續肆虐,截至周一(3月2日),本港累計已有98宗確診案例,當中有近80宗屬本地感染個案。隨着特區政府陸續安排包機接載滯留日本郵輪「鑽石公主號」及湖北的港人,香港對「檢疫中心」及「指定診所」等檢疫設施的需要愈來愈大,但部分市民的反對情緒也愈演愈烈,不時出現遊行示威和縱火案。這不禁叫人疑惑,當社會對這類厭惡性設施又有一定需求時,應該把它們設置在何處?究竟又是什麼原因,才會導致有關工作困難重重?

九龍灣居民於3月1日再發起遊行,抗議九龍灣健康中心普通科門診診所用作「指定診所」。(資料圖片/余睿菁攝)

本港自1月23日出現首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後至今,特區政府已啟用西貢麥理浩夫人度假村、保良局賽馬會北潭涌度假營、柴灣鯉魚門公園度假村、荔枝角翠雅山房、西貢戶外康樂中心及火炭駿洋邨作檢疫中心,又宣布將各區部份普通科門診診所改造成「指定診所」,以接收輕微發燒或出現上呼吸道感染病徵的病患。不過,不管是檢疫中心還是指定診所,都引起多區民情反彈,令有關工作的推展困難重重。綜合個多月來的反對爭議,主要揭示了港府及社會的三大「不足」。

政府防備工作不足 未訂厭惡場所徵用標準

「特區政府從來都不是學習型政府,在過去的歷史中,從未汲取過任何教訓。」立法會議員邵家臻表示,今天政府面對社區強烈的民情反彈,完全是咎由自取。他認為,特區政府並非首次面對興建厭惡性設施的難題,從當年麗晶花園抗議綜合型診所,到後來梅窩居民抵制正生書院等等事件,都不可能不明白民間的「鄰避心理」。

1995年政府通過在九龍灣麗晶花園22座附近興建將會提供愛滋病治療服務的九龍灣健康中心,引發居民持續數年的抗爭行動;他們在街上高呼口號、懸掛橫額、甚至絕食,直至中心落成後也沒有停止抗議,後來平等機會委員會發表報告批評居民行動帶有歧視成份,而民政官員亦未能充分發揮統籌及諮詢的功能。至於2009年,由於為年輕人提供戒毒服務的正生書院原址過於擠迫、教育設施不足,校方申請搬到梅窩南約區中學的空置校舍,惟搬遷事件受到梅窩居民的強烈反對,擔心學生會因吸毒造成社區問題,故發起連串行動,包括圍堵離島區議會及杯葛正生師生。

所謂「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具前瞻目光的管治團隊,理應防微杜漸,才能化解突發禍患遭殃。然而,特區政府似乎未有吸取任何社區規劃的教訓。以麗晶花園為例,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副教授何國良指出,港府一直認為居民的反對是源於對性病及愛滋病認識的不足,故未有充分解釋為何一定要在該處興建健康中心,社會也無法理性展開相關討論。遺憾是,即使經歷2003年非典型肺炎(SARS)一役,就算政府專家委員會報告《汲取經驗 防患未然》明確指出當局必須提早準備檢疫場所,但港府多年來都未就此展開研究以制訂客觀而具科學基礎的統一標準,亦從沒為受影響居民提供任何釋除疑慮的指引。直至今次因應新冠肺炎而臨時徵用民居作檢疫設施,可謂自食其果。

民眾科學意識不足 易被恐懼凌駕理性

港府從未防患未然,自然也未有針對防疫知識為市民進行什麼科普教育,到新疫症再次爆發時,也難怪大家未能鎮定以對。儘管不少防疫專家均指出,有關檢疫中心的選址符合科學原則,而指定診所的開設也有助當局進一步防控疫情,但不少市民仍為設施感到擔憂,甚至以為入住檢疫中心的或到指定診所就診的,就一定是感染者,又認為目前傳播途徑未太清晰,不能完全排除空氣傳染的可能性,故擔心住在檢疫中心或指定診所附近,就會提高感染風險。

九龍灣健康中心普通科門診診所已準備就緒,會成為首間指定診所之一。(資料圖片/羅君豪攝)

可惜,政府也沒有因應群眾的焦慮而及時提供具說服力的解說,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受影響居民難免被恐慌壓到理性。另外,和當年麗晶花園事件不約而同的是,不少居民的反對情緒其實受到個別傳染用污名化手段加以渲染,例如當時有傳染形容愛滋病是「高度傳染」的「世紀絕症」,繼而造成集體恐慌、挑戰科學。

歸根究底,還是政府無法提供足夠資訊,不能預先制訂一套檢疫設置的選址標準,提早為市民打定「預防針」。

社會務實討論不足 政府未有理據應對

現時,不少反對聲音的主論調,都集中在政府「諮詢工作」的不足。當然,在緊急的公共衛生危機下,以現實情況來講,政府確實難以再按照慣例諮詢三個月。只是,邵家臻指出,當下居民反應強烈,無論政府再怎樣強徵,根本都無法令居民服氣,反而令人有一種「你硬食啦,犧牲小我,完成大我」的感覺。

確實,追溯到麗晶花園爭議,早在2002年,衛生署便委任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健民,就相關疾病厭惡性設施選址作出個案研究分析,該報告更提出三個選址原則——首先,便是厭惡性設施與民居的實際距離,陳健民認為有關設施至少要與民居保持兩條街的距離;其次,政府在選址時亦要考慮「平等承擔」原則,即不受社區歡迎的設施,應避免過分集中在某些社區,防止造成不公平情況發生;最後,也要思考設施的具體操作價值,其提供的利益是否凌駕於所造成的代價,當中包括引起的民情反彈。

不少反對聲音的主論調,都集中在政府「諮詢工作」的不足。(資料圖片/余睿菁攝)

很可惜,這份報告書的建議未有促使政府訂立相關指引,也未有引起公眾對相關事項有更深入討論。至於是次的建議設施遭受民情反彈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也只強硬表示,徵用火炭駿洋邨作為檢疫中心是目前的唯一選擇,並無後備方案。邵家臻批評,政府要居民信服,也應交代曾經有何其他考慮,並要解釋清楚為何他們不適宜作檢疫用途。畢竟,最理想的選址程序,無疑是政府事前訂立一套標準,而非在最後關頭才強制徵用。惟政府當年未有善用個案報告,將相關專業人士的建議與市民共同探討,錯失了防患未然的黃金時機。

更多《香港01》深度報道文章:

【新冠肺炎.深度】停課不停學的成敗關鍵

【肺炎.深度】為求「革命」 不惜攬炒 就可犧牲基層利益?

【武漢肺炎.深度】接回滯留湖北港人的幾點思考

【肺炎.深度】澳門連續13日無新增個案 抗疫神話這樣煉成的

【武漢肺炎.深度】「盲搶」背後 謠言滿天飛的反思

【肺炎口罩.深度】「口罩荒」這堂經濟課 港府完美示範反面教材

【財政預算案.深度】財爺又「全民派錢」?識得派,一定咁樣派!

【財政預算.深度】派錢、派糖的關鍵 還看三大「迷之數字」

【財政預算.深度】一文透視港、澳、星洲「派錢」手段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