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包浩斯.三】從建築設計到地產霸權 香港城市的詭譎風景

撰文:張家佳
出版:更新:

商業建築方面,近期重修面目一新的嘉頓中心(1935)就是最顯著的例子,此建築由南來建築師朱彬於五十年代負責改建,以注重功能、簡單的現代主義設計為原則,外觀依其功能設計,被英國建築師評為:「華人世界設計出可媲美歐美例子的摩登建築。」撰文;曹民偉

承接上文:

【百年包浩斯.二】香港也有包浩斯?南來建築大師帶來傳世傑作

另一個香港著名的包浩斯建築群,一直就在我們身邊,據說是張愛玲旅居香港時,住在加多利山上老朋友宋淇的家。她在此地寫劇本的兩周時光,就是借住在這山上的典雅小公寓中,她曾說喜歡這裏「兩排交柯的大樹鬱鬱蒼蒼」。筆者遊逛加多利山上時看到一幢幢優美的小屋,竟依然保留着五十年代的模樣,只是兩排的大樹應比張當年所見更茂密更鬱蒼了,這裏就是香港的包浩斯小城!

從三十年代開始,它就安靜地守在那一隅小山崗之上,此地原來稱作「大石鼓」,位於九龍太子道、亞皆老街和窩打老道之間,旺角、油麻地的紅塵喧囂被茂密林木隔絕,白色的別墅錯落於鬱鬱葱葱熱帶樹林間,十足歐洲小鎮的感覺。

張愛玲旅居香港時,住在加多利山上老朋友宋淇的家。(資料圖片)

自從太子道西於1924年通車後,開始有商人在九龍塘和何文田興建花園城市,吸引富裕人士居住。區內亦陸續出現社區設施,如九龍醫院(1925)、拔萃男書院(1926)、喇沙書院(1932)、聖德肋撒堂(1932)、英皇佐治五世學校(1936)和瑪利諾修院學校(1937)等,當時主要為外籍人士而設。嘉道理家族推動成立的「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資料這樣介紹這座豪宅:「1959年的洋房數目達57間,其中一些採用傳統的包浩斯風格,另一些則展現流線形的現代主義元素。」

拔萃男書院。(資料圖片)

包浩斯精神遭「畫皮」掩蓋

經常聽人提到中環街市(1939)和灣仔街市(1937)是香港少有的包浩斯建築,因此值得保留,事實上,這兩幢古老建築物都並不是所謂的包浩斯建築。它們是三十年代建築師們以輪船和飛船為靈感創造出來的一種「摩登流線型」(Streamline Moderne)建築,主要特色是圓角,強調橫線及對稱的佈局,此類建築仍然保留着古典主義建築的左右對稱,與現代主義建築講究不對稱特色有別。昔時香港的這類型建築有尖沙咀船形的天星碼頭,以及山頂飛船形的老襯亭等。在意識形態上,「摩登流線型」建築並沒有像現代主義建築般嘗試改變社會的理念,而只是停留在美學層面上,所以流行時間較短,因而較為罕見。

當年香港山頂的圓圓老襯亭。(資料圖片)

重建後的灣仔街市只保留了建築物表面的一張「畫皮」,原來屬於平民大眾、具有包浩斯精神的街市,頭上無端端頂着39層高樓華廈,變成了資本家的私邸豪宅,這種奇異的變換,正是香港這個城市最詭譎的一道風景,一如今天將昔時的包浩斯徙置區七層石硤尾邨改建成豪宅華廈。而且由簡約主義變奏成全新的、香港獨有的大窗台、環保露台、大平台、一半古典一半摩登的門廊大堂等等,這大抵就是香港建築從包浩斯精神到地產霸權的過渡,絲毫勾不起包浩斯原本那種很「爆」、很「酷」、很「詩」意的感覺!

灣仔街市是三十年代建築師們以輪船和飛船為靈感創造出來的一種「摩登流線型」(Streamline Moderne)建築,但如今頭頂洋樓,失去舊日風采。(資料圖片)

相關文章:【百年包浩斯.二】香港也有包浩斯?南來建築大師帶來傳世傑作

上文節錄自第168期《香港01》周報(2019年6月24日)《包浩斯精神如何影響香港建築 百年風格:很「爆」很「酷」很「詩」意》,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香港01》周報特約撰稿人曹民偉的文章:【古蹟保育.上】林鄭的保育成績單 是政績還是失職?【古蹟保育.下】一切注重成本效益? 商業與文化如何共存由寮屋棺材房到水管貨櫃屋 怪誕城蝸居新傳洋溢舊情懷 10本刻畫舊時代記憶的書聞着咖啡香打書釘 新型書店成千禧世代新蒲點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