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保育.上】林鄭的保育成績單 是政績還是失職?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香港人對保育古蹟的覺醒,大抵始於2007年位於中環海旁的皇后碼頭拆卸引發的保育浪潮。當年很多團體與個人以佔領、靜坐、絕食等方式表達訴求,引起全港關注,最終碼頭還是被當年擔任首位發展局局長的林鄭月娥給拆掉了。也許她既有着魔之左手,也就會同時有着神之右手;2008年,她大力提出「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活化計劃),2009年更接續提出堪稱改變整個中環景觀的「保育中環」雄圖偉略。「保留皇后碼頭事件」逾十年後,林鄭已成為首位女特首,她當年許下「預咗要還」的保育諾言,如今如何埋單?撰文:曹民偉

早在林鄭仍任發展局局長時代,已由其轄下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推行「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而由她牽頭的第一期「活化計劃」於2009年推出後也陸續落實,將前北九龍裁判法院改造為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當年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物古蹟保護獎。之後幾年的「活化」實例有:舊大澳警署活化成大澳文物酒店、前荔枝角醫院變身為饒宗頤文化館、雷生春(具古典意大利建築特色的唐樓)活化成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保健中心、石硤尾美荷樓活化成美荷樓青年旅舍等。

2007年皇后碼頭拆卸引發港人對保育古蹟的覺醒。(資料圖片/Getty Images)

看起來成績不俗,然而背後動用公帑花費卻不菲。以2002年政府收購甘棠第(富商何東之弟何甘棠原住宅)改造成「孫中山紀念館」為例,就動用了5,300萬港元,再花9,000萬港元裝修,每年維修費用約670萬港元;到了2012年,何東花園已開價高達50億港元,結果政府未能夠買下來,或以地積比例換回來。

至2009年,林鄭主催整個「保育中環」龐大計劃更涵蓋八個項目,分別為中區警署建築群(即今日「大館」)、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PMQ元創方)、美利大廈(The Murray)、中環街市大樓(城中綠洲)、法國海外傳道會大樓(法律組織)、中區政府合署建築(香港國際仲裁中心)、主教山香港聖公會建築群(聖公會新醫院)以及新中環海濱。

「保育中環」計劃明年就十周年了,我們不妨總結一下「保育成績」──這邊廂美利大廈改建成The Murray(美利酒店)剛開業,對面海由前水警總區總部活化而成的1881 Heritage附設的海利公館(前水警總部酒店)卻於去年中結業,原因就是入住率不高。整幢前水警總部完全由商場錶行主導,很難突出古蹟酒店本身的特色,遊客還以為酒店也是商場的一部分,而住客也感到太多遊客根本沒有多少私隱可言。未來若要重新改造成酒店,就必得將商場本身與酒店好好地劃分開來才可行。

今年5月,中區警署建築群活化成充滿文化藝術味道的「大館」。在這裏,中區裁判司署曾經驅逐過孫中山出境,域多利監獄曾囚禁過抗日詩人戴望舒和越南國父胡志明,裏邊的展覽也難得地重現很多惹起香港人集體記憶的故事:如暴動、如葛柏、如賊王……有很大的吸引力,場內的店舖亦是做到真正闡揚本土文化的小商店小食肆。只是現在仍用着網上登記制度以限制人數,令老一輩香港人難以預先登記而卻步。只希望「大館」能夠保持現有的民間方向與文化使命,不要汲汲朝着交數、交成績的想法去實施。

活化初期的PMQ元創方,由於對本地新晉創意人有兩成至一半的租金優惠,因此吸引不少本地初創公司進駐,包括本地創作主題餐廳Chocolate Rain、由香港歌手古巨基及太太主持的甜品麵包酥餅店等,但由於後來加租回復市值租金,很多小作坊單位紛紛離開,逐漸變成名牌連鎖店進駐地,像Vivienne Tam、「住好啲」,上邊的中央廣場會堂則變成著名品牌舉辦活動的地方。

隨着租金上揚,今天元創方的「原創」不再,卻彷彿變成了蘇豪區的延續,古蹟變成了供遊客吃喝玩樂的地方,近似另一個商業項目多於提供文化及休憩空間給市民,反因人流及嘈吵為附近居民帶來煩惱。

有着優美三角圍欄的美利道停車場,今年年初卻被靜悄悄地拆去。(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在人人仰望「保育中環」的光環之際,建於1973年、有着優美三角圍欄的美利道停車場,今年年初卻被靜悄悄地拆去,在古老的停車場裏邊還擺放着幾個上世紀七十年代垃圾蟲時代的半圓拱形前市政總署廢紙箱,但是未來這幅地王將被改造成又一幢玻璃幕牆包裹的摩登商廈。同樣有着40多年歷史的中環郵政總局亦已通過拆卸方案,裏邊保存着傳統政府機關的乾衣房、飯堂等人性化設施,很多人從前排隊寄聖誕卡的記憶已不再,俱往矣!

放眼看拆去了皇后碼頭騰空出來的中環新海濱,亦已有全新的優化方案,中環新海濱整體面積達到20公頃,未來遊人可以至此一直散步至灣仔會展海旁,而中環中心區與海濱區域亦將加強鏈接,遊人可以輕易從中心地帶散步到海濱。新海濱文化用地亦繼續有着各種吸引及具活力的元素,如美酒佳餚巡禮、Clockenflap香港音樂及藝術節、太古「港樂·星夜·交響曲」活動等等。

由拆去皇后碼頭騰空出來的中環新海濱用地舉行不同活動。(資料圖片/陳嘉元攝)

今天我們瞭望的海濱只有一個仿古的天星碼頭,勾起皇后碼頭的記憶,摩天輪亦惹起人們回想昔時添馬艦有一座巨型彎拱形吊機。然而,如今一切舊有建築都不再,中環海濱曾經一如上海灘有着櫛比鱗次的殖民地建築群,今天只剩下從前大葛樓舊立法會上的蒙眼女神孤獨而立,不忍再看歲月的滄海桑田。

古蹟活化 實際效益堪憂

或許當年拆毀碼頭行動過猛,今日林鄭總愛強調自己的保育功勞。在2018年的《施政報告》中,她也不忘羅列成績:指「活化計劃」已推出五期19個項目,其中五個獲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然而,獎項歸獎項,實際效益卻是另一回事。

以由前北九龍裁判法院改成的薩凡納藝術設計學院為例,十年後點算一下,獲選時預計每年訪客人次高達13萬,結果實際每年僅有4.1萬人次,落差超過兩倍。學校也面臨諸多問題,原先預計每年收生600人,卻僅收到300多人,令學校營運連年虧損。其四年制的藝術學士課程每年學費卻高達25至30萬港元,亦令很多學生卻步!

另一個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最高榮譽卓越大獎的,是最新一期位於灣仔的「We嘩藍屋」,再加上鄰近的「黃屋」及「橙屋」,形成一個包含古蹟建築群組的有機小社區。它當時是因「留屋留人」的獨特保育方法而獲獎。

但藍屋前身為黃飛鴻徒弟林世榮開的武館,在原先活化計劃中,據稱有機構提議重新修建成武館學校,但最終選了聖雅各福群會的多元文化計劃,反而失去了原來建築的歷史涵義。不過總好過附近舊灣仔街市,原來香港碩果僅存的一幢包浩斯歷史建築,如今只保留外牆而淪為大型樓盤的小商場;另一幢被喻為灣仔鬼屋的一級歷史建築南固臺(古宅),地產商計劃活化成為證婚場地,未來對新人的吸引力實在成疑。

其他「活化計劃」中也出現不少人流未達標的古蹟夥伴,位於馬灣的「芳園書室」旅遊及教育中心原先獲選時預計每年有2.7萬遊人,最終只有3,600人;位於深水埗「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雷生春堂」也是估計每年訪客人次多達13.7萬,結果也僅得5.4萬人次。雷生春樓是1931年建成的,雷氏家族後人直接將古建築捐贈給了港府,其後活化成「浸會大學中醫藥保健中心」,此建築物富有現代裝飾藝術風格,有着走馬大騎樓的特色,絕對是深水埗的一幢文物地標,它本身附設了中醫藥學院的功能,然而大抵街坊對由中醫學院學生擔任醫師缺乏信心,所以多年來,前來看病的街坊也不算多。

舊灣仔街市是香港僅存的包浩斯歷史建築,如今只保留外牆,內淪為大型樓盤的小商場。(林若勤攝)

另一個保育失敗例子是由灣仔的綠屋變身成的「動漫基地」,幾年來也是門可羅雀,今年結束藝術中心的營運,未來將改名「茂蘿街7號」,會用更多主題及不同藝術文化團體進駐來吸引人流。其不吸引之處是由於原來名為綠屋的建築,重修以後不再漆以綠色,而舊唐樓很大部分用上很多玻璃幕牆與鋼材重造,新不新、舊不舊,失去了原來古蹟的韻味。

最惹人非議的要算灣仔和昌大押由市建局於2009年改造成餐廳The Pawn,完全變成高級食肆所在地,連屋頂的公共空間也從來沒有人知道可以上去坐。灣仔囍帖街亦成為一眾豪宅高級食府聚集地,舊灣仔街市則變成豪宅大堂,老街坊想緬懷一下這個舊社區古蹟建築的風情已不可能,跟保護古蹟作為普羅大眾欣賞與感受歷史的功能幾乎等於零。

市建局於2009年把灣仔和昌大押改造成高級餐廳The Pawn,引起非議。(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還有一項特首歸功於己的保育項目,就是上環永利街,事實上市建局原先是要將全條永利街拆卸重建,當時認為那裏的唐樓裏外破舊不堪,希望仿製出一列現代化新唐樓,好在有一齣在此街拍攝的電影《歲月神偷》獲得柏林影展最佳影片之水晶熊獎後,全城爭取保留永利街的聲音高漲,才令市建局不得不改變計劃,保留全街12幢唐樓。這是電影成功「造城」的故事,堪比台灣導演侯孝賢的《悲情城市》造就了九份般。

繼續閱讀:一切注重成本效益? 商業與文化如何共存

上文節錄自第134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0月22日)《商業與文化如何共存?  古蹟保育陷兩難》。

更多《香港01》周報特約撰稿人曹民偉文章:由寮屋棺材房到水管貨櫃屋 怪誕城蝸居新傳洋溢舊情懷 10本刻畫舊時代記憶的書聞着咖啡香打書釘 新型書店成千禧世代新蒲點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