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龍風塵僕僕訪西非 建法國獨立外交路線 速奠國際和事佬地位

撰文:麥曉彤
出版:更新: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當地時間周二(28日)起一連三日前往西非三國訪問,他明言將摒棄過往「指手劃腳」的做法,期望與之建立平等夥伴關係。除卻非洲,馬克龍自5月上台以來,積極與美國、俄羅斯打好關係,同時沾手中東事務,試圖調停以巴衝突、緩解在黎巴嫩一觸即發的代理人戰爭等,短時間內足跡幾乎遍全球,火速奠定「國際和事佬」的地位。
他在外交上的積極有為,亦恰恰與碌碌無為的美國總統特朗普,形成鮮明對比。

    重返非洲 修補裂痕兼展示法蘭西力量

曾為非洲主要殖民者之一的法國,跟當地淵源深厚。馬克龍周二抵達西非訪問首站布基納法索(Burkina Faso),「迎接」他的除了有針對法軍的手榴彈襲擊,還有民眾憤而向代表團車隊投擲的石頭,足見法國與非洲的關係仍然緊張。

我是來自不再對非洲指手劃腳的世代。
法國總統馬克龍

面對如此陣仗,馬克龍不慌不忙,在當地發表演說時的重點,便是緩和彼此之間的關係。他向一眾非洲民眾明言,法國對非洲的新政策中,不會再以過往宗主國的獨裁手段支配非洲諸國,更希望與之建立平等合作關係。

是次的非洲三天之旅,他會到訪布基納法索、科特迪瓦和加納三個西非國家,前兩者均曾是法國殖民地,加納則為前英國殖民地。訪問布基納法索後,周三至四(29至30日)他會到科特迪瓦出席非洲-歐盟峰會,焦點是難民和國家安全問題,並且為法國提供14億歐元貸款興建的科特迪瓦經濟首都阿必尚(Abidjan)地鐵系統主持奠基儀式,最後一站是周四(30日)在加納停留。

相對兩個前法國殖民地,到訪加納的意義更大。加納為前英國殖民地,法國一向少有影響力,他會是首位到訪當地的法國總統,期望與這個發展步伐穩健的西非國家,加強經濟合作。身為前投資銀行家,趁外交之旅「傾生意」應該難不到他。

而馬克龍對非洲的重視程度,從他上任不久即選擇到訪馬里(Mali)可見一斑。他同時重啟「薩赫爾G5」(Sahel G5)峰會,聯合布基納法索、乍得、馬里、毛里塔尼亞及尼日爾五國,共同打擊恐怖主義及難民問題;又促成利比亞兩個主要對立政府領導人會面。

分析認為,這些舉動是為保持法國想像中的勢力範圍外,同時向世界其他地方展示法蘭西力量。

法國總統馬克龍(右)上任後,便向俄羅斯總統普京(左)伸出友誼之手。(Getty Images)

    乘英德兩國自顧不暇 親近美俄上位​ 

馬克龍今年5月上台後,立心要在外交上幹一番大業。除卻非洲,這位新總統甫上任不久,亦向俄羅斯總統普京伸出友誼之手,邀請對方前往巴黎凡爾塞宮訪問,並鋪上紅地毯作高規格接待,與前任總統奧朗德的做法截然不同。兩個月後,馬克龍又出訪美國與總統特朗普會面,可見新位政壇新丁正尋求以自己的方式,與全球兩大強國元首打交道。

阿拉伯報章《Asharq Al-Awsat》的評論指,一方面,馬克龍希望透過與外國領袖會面、參與國際會議等,逐步帶領法國返回缺席五年的國際舞台;更重要的是,馬克龍希望擔任兩國的「和事佬」。

評論認為,鑑於德國總理默克爾及英國首相文翠珊各自受內政纏身,無暇處理國際事務,令馬克龍自覺是唯一有能力擔當此角色的歐洲領袖,有必要擔起此重任。

付出時間為別國排難解紛的同時,馬克龍也並非全無收獲。馬克龍與普京、特朗普會面後隨即獲「開綠燈」,在8月成立由法國主導的聯絡小組(contact group)處理敘利亞危機兼打擊恐怖主義,為他介入中東事務鋪路。

馬克龍在以巴和平議題上摻上一把。圖為7月時,他在巴黎會見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左)。(Getty Images)

    涉足中東 化解危機省招牌​

早在7月,馬克龍在巴黎分別與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以及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巴斯會面,希望藉與兩人建立私人友誼,推進自2014年起停滯不前的以巴和談進程。

另一邊廂,黎巴嫩總理哈里里本月初高調辭職後,中東雙雄沙特阿拉伯和伊朗在當地的「新代理人戰爭」眼看快要一觸即發。在這個危急關頭,馬克龍瘦小的身影又再出現,突然旋風式訪問沙特兩小時,與新王儲穆罕默德會面、商討局勢。

更峰迴路轉的是,馬克龍其後邀請哈里里一家到訪法國,一手把中東事宜帶到自己的主場解決,讓國際社會眼前一亮。其後哈里里回國並表示暫緩辭職的決定,把一度緊張局勢消弭。

密特朗擔任法國總統十多年,對法國外交影響甚深。(Getty Images)

    承前人外交智慧 惟內政仍不濟​

馬克龍去年競選總統時,一度被專家批評缺乏外交的熱情、相關知識亦見貧乏。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主席埃斯堡當時稱,馬克龍甚至不清楚自己想當價值主導或現實政治主導的總統。

不過馬克龍上台後,處處展現外交魅力。由拋出改革歐盟大計、倡議建立軍隊等,野心勃勃欲取代德國當上歐盟「一哥」;以至介入中東、非洲等地,背後的理念正是來自兩位前法國總統的「戴高樂、密特朗傳統」。

按照這傳統,法國重視外交路線的獨立,既不親英美,也不親俄親德,而是用核武國的身分及優勢,加上推廣從革命先賢繼承下來的立國理念,開拓自己的外交道路、決策,影響世界大局。馬克龍對美、對俄的外交策略,正正體現這傳統。

法國本月中公布的民調顯示,上任後民望直線下滑的馬克龍,支持度較上月略略回升4個百分點,當中46%民眾表明滿意他的表現,是四個月以來最高。馬克龍的民望大不如前,很大程度與他在國內推行削減預算、勞工改革等政策有關,因此儘管馬克龍的外交成績備受外界普遍肯定,但要獲得國民肯定,相信仍然要下一番苦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