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角】法國走在中東最前線 馬克龍頻施外交手腕 肩負歷史使命
黎巴嫩總理哈里里月初突然在出訪沙特阿拉伯時宣布辭職,引發中東雙雄沙特和伊朗在區內磨拳擦掌,一場新的代理人戰爭似乎快要在黎巴嫩爆發。就在此時,一個來自法蘭西的身影,不斷試圖充當和事老,昨日更邀請哈里里全家到法國一遊,明顯為緩和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作出努力。
他,就是法國總統馬克龍。
哈里里(Saad al-Hariri)11月初出訪沙特期間,突然宣布辭職,遲遲未有回國消息。美國、歐洲等國一直只是表示密切關注哈里里局勢,不過並沒有實際舉動,緩和中東兩強伊朗和沙特之間因而產生的矛盾。
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身先士卒,突然在上周四(9日)旋風式訪問沙特2小時,與沙特王儲穆罕默德(Mohammad bin Salman)會面,商討哈里里事宜,並與黎巴嫩方面保持聯繫。法國總統府愛麗舍宮本周三(15日)更發聲明,指已邀請哈里里及其家人將會於未來數日到訪法國,並強調哈里里並沒有流亡,中東地區的緊張局勢,似乎出現一絲轉機。
外界本來對這名政壇新手的外交手腕抱有疑問。馬克龍去年競選期間,智庫國際戰略研究所(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簡稱IISS)有份就國防政策向馬克龍作建議。IISS主席埃斯堡(Francois Heisbourg)在法國大選結束後向政治新聞網《POLITICO》表示:「以我理解,他(馬克龍)對外交沒有任何強烈情感,他還未就中國及俄羅斯發表過任何表態,他甚至還未將自己定性為價值主導或現實政治主導的總統。」埃斯堡更指馬克龍在外交上上只有「低層次的知識」。
積極有為 奉行和而不同的外交道路
不過,馬克龍其後不斷在國際舞台上施展外交手段,包括近期積極介入黎巴嫩局勢,與他堅持「戴高樂-密特朗傳統」(Gaullo-Mitterrand Tradition),採取一種強調法國利益,利用外交方法與各方對話,不同於美國採取的「拉一派打一派」、輕易靠向某一邊的外交策略。
按「戴高樂-密特朗傳統」,法國外交政策非常珍視自己在外交路線上的獨立,即既不親英美,又不親俄親德,而是用核武國的身份及優勢,再加上推廣從革命先賢繼承下來的立國理念,在外交上開拓自己的道路,能以自己的決策影響世界大局。戴高樂在1964年說過:「因為這是法國,所以必定要帶出一套全球策略」。
自5月當選法國總統後,馬克龍亦積極擁抱「戴高樂-密特朗傳統」,非常忙碌地介入各樣國際大事,以多邊合作的模式帶動法國在外交舞台上展露鋒芒。馬克龍表態放棄以敘利亞領導人巴沙爾下台為目標,一改前朝政府政策,為敘利亞和平帶來曙光。除此以外,馬克龍與美、俄、土耳其等多國領導人會面,撮合利比亞兩派政府領導人首次會談,積極參與解決歐盟面對的難民危機。氣候問題上,馬克龍亦積極挽救《巴黎協定》,尋求法國在外交事務中,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
法國與黎巴嫩有深厚淵源
法國可能是西方國家與伊斯蘭世界有最大淵源的國家。殖民主義時期,法國建立了僅次於英國的世界第二殖民帝國,控制受穆斯林影響深遠的北非地區,中東地區則為敘利亞的託管國,黎巴嫩亦在此範圍以內。首都貝魯特更被稱為「地中海巴黎」之稱,深受法國文化影響。
隨殖民地或託管國紛紛獨立,法國依然與黎巴嫩等國保持良好關係,亦容許很多當地人移民到法國工作,與前殖民地或託管地之間保持緊密聯繫。國內擁有近10%的穆斯林人口,是歐洲人口比例最多的國家之一。而法國同黎巴嫩、沙特之間保持良好關係,2015年聯合國通過伊朗核協議以來,法國與伊朗的關係亦回暖,各方若爆發衝突,對法國的國家利益都會產生不良影響。
法國國際關係研究所中東問題專家博沙爾稱:「我們的力量源於我們和各方都能展開對話。」
法國在中東和平進程上的作用和地位向來值得重視。由法國倡議的中東和平會議於今年1月在巴黎召開,約7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代表出席這次會議,法國試圖為停滯許久的巴以和平進程注入新動力,推動中東局勢走向穩定,從而減輕歐洲在反恐和難民問題上的壓力。法國在中東和平問題上的努力,顯然比較符合阿拉伯國家的關切和訴求,也預示法國的中東外交,將繼續會重視與阿拉伯國家一起解決中東地區問題。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