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專題】李光耀與華文恨愛交纏60載 演化星州雙語教育政策

撰文:黃家欣
出版:更新:

「國父」李光耀的華文老師蔡志禮回憶,李光耀在32歲開始正式學習華文。1955年李光耀在丹戎巴葛選區競選,其中一位對手與他一樣是客家人。該名對手挑戰他用華語辯論,但不諳華語的李光耀不敢接受挑戰,他引述李光耀說:「那對我來說可能會是一場災難,所以我迴避了他。」
李光耀形容這事帶給他極度震撼,也可能讓李光耀立定決心,告別半吊子學習模式,認真學習華文。

1955年李光耀首次參與議會選舉,雖然他最終成功當選,但競選期間他的對手提出用華語辯論,李光耀因不諳華語而迴避,事件令李光耀意識到需要學華語。(視覺中國)

  生於華人家庭 竟不諳華語

不少人分析,李光耀的雙語教育政策來自他自身學習語言的經驗。李光耀的曾祖父在19世紀由中國移居新加坡。李光耀的祖父推崇英語教育,因此李光耀自小開始說英語,深受英國文化影響;他也有不少馬來人朋友,所以馬來語也說得很好,偏偏就是不會說華語。

1946年李光耀到英國留學,經常與當地華人組織來往,他不懂華文華語卻被視為中國人,甚至被嘲笑,令他感到失落,於是回國後開始自學華文。1954年人民行動黨成立,李光耀學華文的理由變得更實際,他明白要與青年一代直接交談,必須學華文。

到1961年,李光耀更學習福建話,目的是為了跟那些不會講華語的長輩對話。李光耀回憶當年時說:「1961年為爭奪芳林區的補選,那是講福建方言的選區,我們知道需要一位會講福建話的人,所以我又開始學習福建話。」

李光耀自1955年起開始正式學華語;圖為他於1959年時勝出大選的狀況。(視覺中國)

  方言消失的推手?

對於李光耀來說,說華語、福建話是很實際的需要,不代表他重視這種語言,甚至有人認為他是讓福建話等方言從新加坡消失的推手。李光耀在建國時定下四種官方語言,當中華語是其中一種。李光耀此舉目的,就是鼓勵當地不同籍貫的華人都說同一種語言,而放棄福建話、客家話、廣東話等方言。

新加坡作為多種族國家,除了華人外還有馬來人及印度人,李光耀選擇以英語作為國民的共同語言,沒讓華語「坐大」。馬來西亞作者、當地講華語運動副主席劉勇瑜表示,這是因為李光耀看清了各種族都不服對方的語言為國民通用語。英語是殖民地的語言,當地人都反感,但又同意用英語為共同語言是最實際和最佳的選擇,對各種族都公平。

李光耀亦曾在書中寫道,儘管新加坡人口以華人為主,但華語絕不可能成為新加坡通用語言,「我們當時是在馬來人包圍下的多民族國家……為吸引投資者來這裡建廠,我們的國民必須會說一種他們能懂的語言,這種語言只能是英語。」

1980年11月李光耀訪問杭州,當時李光耀乘已故中共領導人鄧小平改革開放政策,在新加坡推出「講華語運動」。(視覺中國)

  忌諱馬共 不願推動華文發展

另一個原因是,上世紀50年代,當時新加坡仍屬英國殖民地,新加坡政府配合英國政策,持反對中共的立場。當時馬來西亞共產黨(簡稱:馬共)被視為與中共有關聯,華文亦被視為宣傳共產思想的工具,李光耀等親英政客,對馬來西亞的共產黨相當忌諱,亦因此不願推動華文發展。

在華語爭議中,新加坡南洋大學成為了戰靶。南洋大學是歷史上第一間海外華人大學,由新加坡福建會館主席陳六使於1953年創辦,以華文作為教育媒介。在新加坡政府不支持華語發展的立場下,南洋大學直到1956年才獲確定大學法定地位。

到1963年李光耀贏得大選成為總理,新政府立即宣布褫奪陳六使的公民權。南洋大學此後亦因與李光耀英文至上的教育政策不相符,不斷受到打壓,最終在1980年被強行併入新加坡國立大學,27年歷史就此結束。現時的南洋理工大學雖然位處舊有南洋大學的位置,但已與昔日的南洋大學毫無關聯,新加坡亦再沒有任何華文大學。

李光耀有意栽培兒子李顯龍,李顯龍接受華文教育,中學則考進華英雙語並重的中學,另外他自小在家中就是用英語跟母親柯玉芝交談,6歲起還補習馬來語,所以李顯龍操流利華語跟英語,對馬來語甚至俄語都有所掌握。(視覺中國)

  「講華語運動」只為迎合亞洲經濟形勢

在1979年,新加坡政府又推行「講華語運動」。表面上李光耀強調是文化根源,實際上脫離不了他的務實主義。當時已故中共領導人鄧小平主張中國改革開放可能改變亞洲經濟形勢,李光耀為讓新加坡在這形勢下佔優,重新強調華語重要性,不過卻進一步限制各種中國方言的發展。

今年「講華語運動」鬧出笑話,讓人質疑李光耀的務實華語政策只顧逐利爭功,實際欠缺成效。即使如此,李光耀直到晚年仍然身體力行堅持學習華語,新加坡人沒可能不被打動,而這亦是當地推廣華語的最實際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