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悈悈?硬弸弸?】粵語博大精深 呢幾組詞彙你識幾多個?

撰文:廖俊升
出版:更新:

粵語博大精深,很多特別的詞彙只有粵語方能表達,甚至繪影繪聲。近來有網民說起多組粵語詞彙,例如「滑捋捋」、「硬弸弸」和「肥揗揗」,引來不少人討論,讚嘆粵語之奧妙,更有人指原來這類常說的粵語詞彙,並非「有聲無字」,全部都能寫出來。有語言學者則認為,粵語非常獨特,其奧妙不單在擬聲詞中可以看見,更在句末助詞中凸顯出來。

粵語中有不少詞彙做到繪影繪聲,能將現實看見的事物精準絕妙地描繪出來,近來有網民討論到一些常說但又少寫的粵語詞彙。

例子:

「硬弸弸」,弸,正讀pang4(朋),俗讀bang1(崩),以形容物件堅硬至僵,也可用以形容人緊張僵硬。

「老悈悈」,悈,正讀gaai3(界),俗讀ngat6(兀),指人年老或行動緩慢,重言「悈悈」則形容非常老。

「眼瞏瞏」,瞏,正讀king4(鯨),讀king4(鯨),指人目瞪口呆,形容人感到驚訝而雙目瞪大。

「毛鬙鬙」,鬙,正讀zang1(曾),俗讀sang4,說人或物多毛而又長又密。

「臭肨肨」,肨,《廣韻》讀音pong3(謗),俗讀bang1(崩),形容臭氣衝天。

「香馩馩」,馩,《廣韻》讀音fan4(墳),俗讀pan3(噴),形容馩馧香氣。

「脹畐畐」,畐,《廣韻》讀音fuk6(伏),俗讀buk1(卜),形容脹得滿滿。

「空豂豂」,豂,正讀liu4(療),形容空空如也,如空谷。

「山旮旯」,旮,正讀go1(哥),俗讀kaa1(卡);旯,正讀lo1(囉),俗讀laa1(啦),形容地方偏僻,也是我們常寫的「山卡啦」。

(粵語讀音由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蕭欣浩博士提供)

粵語雖為大部份港人的母語,但一些常用詞彙,也未必是人人認識。(鄭子峰攝/資料圖片)

我們有很多常說的粵語詞彙,都較少寫出來,亦有很多人不知其正字寫法,原來不少詞彙也未必有特定寫法。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副總監鄭紹基向《香港01》表示,以前的文言文以至現在的北方話,好多讀音都是在「字」出現之前已經有,例如是巴士站的「站」字,是先有其意再有字,該字是蒙古話,故在元朝之後才出現和應用;而粵語相對上較少這一種發展,較少其他語言融入,令一些粵語有時候沒有一個特定的寫法,例如是滑捋捋,好多時寫法也是約定俗成,亦有「虢礫緙嘞」(gwik1 lik1 kaak1 laak1)等精妙之詞,其寫法不一定有很遠的典故。

現有不少人會學習和鑽研粵語,了解語言背後的文化和意義。(鄭子峰攝/資料圖片)

時至今日,粵語仍能保存獨特性,甚至較很多地方的語言都更豐富奧妙。鄭紹基解釋,如今的普通話或書面語是經過標準化,原本北京話也有不少口語,但普通話則刪去不少「太過地方色彩」的字,剩下大家都明白的字;不過粵語則是強勢語言,沒有標準化,故有很強的地方特色,有一些模態詞,即模仿形態的詞彙,以及句末助詞中能凸顯出粵語的特色。他舉例說,「兩點鐘個囉噃」,由原先「兩點鐘嘅囉噃」語音同化而成,而「嘅囉噃」三字各有不同意思,但連在一起使用則有不同的功用;若果不用句末助詞,即「兩點鐘」,意思又會完全不同,這亦是粵語精妙之處;然而北方話的句末助詞就好少,經常用上「了」和「罷了」等詞。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語文教學中心副總監鄭紹基表示,粵語有些字的寫法不一定有很遠的故事,有些是約定俗成。(黃妍萍攝/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