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中醫藥發展藍圖》需聚焦培育專業中醫人才
團結香港基金專欄|周嘉俊、楊樂思、任穎賢
香港將於2025年公布《中醫藥發展藍圖》,標誌着本地中醫藥發展踏入了嶄新的階段。隨着人口老齡化加劇、慢性疾病患者數量攀升,政府提出扭轉現時『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系。這正正與中醫「治未病」的預防性醫學理念相符。
政府早在2022年發布的《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中,明確肯定了中醫藥對基層醫療的重要角色,並寄望中醫能與其他醫療專業合作,保障市民健康和福祉。為支持並推動中醫服務的持續發展,相信提升中醫的專業水平及形象會是《中醫藥發展藍圖》的重要一環,而基礎能力和基層醫療的培訓將是關鍵的切入點。
就基礎能力而言,現行中醫執業資格試偏重理論知識的評核,學生只需根據病例作答,而缺乏面對病人進行臨床實踐的考核。有註冊中醫師指出,現時考試制度只有筆試和口試,導致不少畢業生過度聚焦於理論的鑽研和對答,但在實際應用方面,如藥方和針灸的運用上,則相形見絀。
就中醫所擔當的醫療服務角色而言,目前,業界對於基層醫療服務中應涵蓋的中醫服務範圍尚欠清晰的界定。這不僅導致其他醫療專業難以判斷何時應和中醫合作,中醫培訓機構亦難以設計出針對性的培訓課程。現階段雖有中西醫結合醫學會提供中醫基層醫療證書課程,但這單一渠道顯然無法滿足整個行業的培訓需求。缺乏系統性的基層醫療培訓,不僅限制了中醫在基層醫療服務中發揮其「治未病」的角色,也阻礙了中醫更有效融入本港的醫療系統。
改革考核制度 結合理論實踐
為強化中醫在基層醫療服務的角色,政府應於《中醫藥發展藍圖》中鼓勵中醫業界與大學中醫藥學系合作,全面檢討並完善現有中醫執業資格試的考核模式。筆者建議在中醫執業資格試中增設臨床評估,通過模擬真實診療場景,測試學生的臨床決策與解難能力,確保他們不僅有扎實的理論基礎,更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
目前,內地在中醫師資格考試的模式上已反映對臨床技能的重視,將中醫師資格考試分爲「實踐技能考試」和「醫學綜合筆試」兩大部分。實踐技能考試涵蓋了病案分析、中醫操作、病史採集、臨床答辯等項目,要求考生必須通過該考試,方能參加下一階段的筆試,確保中醫師擁有基本臨床能力。
我們亦可借鏡台灣,其部分院校已開始在本科課程中融入中醫臨床技能課程,並參考西醫客觀結構化臨床考試(OSCE)的模式,以更客觀、標準化的形式評估學員對病史採集、鑑別診斷、醫患溝通等能力。考生會模擬就診時的各種過程,在標準化病人身上練習,病人及考官亦會就學生的表現給予具體的回饋。
展望未來,香港可借鑒内地和台灣的經驗,考慮於大學課程設立OSCE模式,再把實踐技能考試一併納入中醫課程及執業資格考試當中,以優化培訓並培養學生的臨床能力。此舉不但能提升中醫執業者的臨床能力,更有助增強中醫的質素,有助推動中醫在香港的可持續發展。
完善中醫培訓 全面融入香港醫療體系
此外,《中醫藥發展藍圖》亦應該關注中醫在基層醫療領域的專業培訓。要促進中醫更全面融入醫療體系,剛成立的基層醫療署有助發揮積極作用。署方可與各個中醫培訓機構緊密合作,於持續進修機制的基礎上,共同制定並實施專屬中醫的基層醫療培訓課程框架,有助於更多培訓機構提供全面、系統化的基層醫療培訓。
內地基層醫療培訓涵蓋健康教育、全科醫療服務及居民健康管理等多個方面,通過培訓,中醫師能在真實環境中積累經驗,確保能夠全面掌握基層醫療所需的專業知識與實踐能力,讓中醫業界日後在基層醫療領域發揮更大作用,此框架值得香港借鏡。
隨着香港中醫業界的持續發展,加強中醫師的基礎臨床能力及基層醫療專業培訓將會是《中醫藥發展藍圖》的重點。通過改革考核制度、完善培訓體系,香港不僅能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中醫人才,為市民提供更加全面、優質的中醫服務,進一步鞏固公眾對中醫的信任與支持。
作者周嘉俊、楊樂思、任穎賢分別是團結香港基金的醫療及社會創新研究主管、助理研究員、研究實習生。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