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善用策略性採購 促進跨境醫療服務

撰文:01論壇
出版:更新:

近年來,大灣區持續發展及加強融合,港人北上大灣區內地城市求學、工作、生活和退休的人數日益增多。根據政府統計處2019年人口推算,約有53萬名港人長期居粵,另有約30萬名港人計劃未來到大灣區内地城市工作、生活或是養老。然而,港人北上亦現時亦面臨一些實際問題,其中一點就是跨境醫療服務問題。團結香港基金早前發布的研究結果顯示,85%受訪在內地發展的香港人在選擇定居城市時,認為衞生醫療是重要因素;政府2019年調查結果亦顯示,最能增加移居內地九市興趣措施的前兩位,分別是「提供與香港相近的醫療服務」及「香港醫療及福利可以在内地大灣區城市享用」。

來稿作者:周嘉俊、夏楠、曹凱欣

疫情期間,需要在公立醫院覆診的居內地港人無法定期返港接受治療,再次凸顯粵港兩地跨境醫療服務的重要性。為滿足居粵港人的就醫需求,特區政府於2020年11月起推出「居粵長期覆診港人特別支援計劃」(特別支援計劃),讓合資格患者可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港大深圳醫院)獲得受資助的診症服務。截至2023年2月28日,此計劃已為合資格人士安排超過65,600次診症預約,其中超過54,500人次已接受診症服務,反映市民對跨境醫療服務需求殷切。

隨著兩地恢復正常通關,儘管有覆診需要的居粵港人可以定期返港接受治療,但隨著越來越多港人投身大灣區發展,未來市民對於內地求醫的需求只會有增無減。為滿足市民醫療需要及促進跨境醫療服務的融合,政府宣布5月10日推出「支援粵港澳大灣區醫院管理局病人先導計劃」(先導計劃),允許已預約醫管局指定專科門診或普通科門診覆診的病人在港大深圳醫院繼續接受治療。符合資格的患者病人將獲得2,000元人民幣的資助,計劃的服務範圍與特別支援計劃相同,涵蓋醫管局提供的主要專科及普通科門診服務。據媒體報道,在先導計劃推出當日,已有近50名香港患者簽約。

先導計劃的安排與特別支援計劃相近,可行性上不存在問題,更可鞏固大灣區內的醫療合作,為進一步深化醫療服務的發展奠定基礎。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現時只有港大深圳醫院提供此項服務,當前的補貼資助金額亦未必能完全滿足市民對治療和保健服務的需求。要真正達至跨境醫療服務的融合,政府需要充分應用策略性採購對跨境醫療服務進行整體規劃,並促進不同部門之間互相協調及整合。

策略性採購是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醫療融資政策措施。通過有系統地評估市民的健康需要,制訂政策目標及願景並審視醫療體系內資源,從而為居於大灣區的香港市民打造更完善、方便的醫療服務體系。

首先,策略性採購的其中一項核心元素是賦權予市民。通過讓市民參與醫療決策的過程,可以令他們的價值觀和需求得到充分考慮,使計劃更針對性解決市民需求。在先導計劃運作期間,政府不僅應持續收集先導計劃的使用情況及使用者對服務的評價,亦可與駐粵經濟貿易辦事處、駐深圳聯絡處等機構合作,多管齊下瞭解一般居粵港人健康狀況及需求,為未來持續運作並完善、拓展相關計劃提供證據支持。

其次,政府在應用策略性採購促進跨境醫療服務過程中,應充分瞭解内地醫療服務體系的特色。早前有媒體報道指港人會北上接受中醫門診、放射科檢查、手術等不同程度、不同專科的醫療服務,反應正面,可見內地的醫療服務對港人有一定吸引力。未來政府可根據港人需求,充分善用内地的醫療服務及服務機構,在保證醫療質量的前提下,因應市民需要,增加市民於內地獲得醫療服務的機會。早前,政府已宣佈將港大深圳醫院長者醫療券的使用範擴展至該院外設的華為社康中心,為居於深圳的合資格香港長者提供多一個可使用醫療券的服務點,以便利他們在當地接受相關醫療服務。政府可借鑑此計劃,未來若要進一步發展跨境醫療服務時,可多加考慮港大深圳醫院以外的服務提供者。

未來,策略採購統籌處有望在推進跨境醫療服務發展的過程發揮更大作用,不僅可以推動跨局、跨部門、跨界別的合作,亦可承擔起與大灣區内地城市醫療管理機構溝通聯係的責任,確保先導計劃更有效為居住在大灣區的香港市民提供服務,同時推進大灣區醫療服務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周嘉俊、夏楠、曹凱欣分別是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助理研究員、研究實習生。文章的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