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晚期照顧|促進醫社合作 加強資訊推廣
預設醫療指示(Advance medical directive)的《維持生命治療的預作決定條例草案》及在居處離世的相關修訂已提交立法會進行首讀及二讀,這是香港晚期照顧發展的重大進程。晚期照顧泛指生命最後六個月至一年的照顧、支援,以及為此階段所作的準備。生命晚期的照顧並不是全新的概念,中國文化中常常提到的五福臨門當中就有「考終命」,當中善終的概念就包含對死亡的準備以達致身心社靈的平安。
來稿作者:周嘉俊、楊樂思
近十年來,香港在晚期照顧方面已經跟隨其他地方,將預防及減輕病人身心社靈痛苦的紓緩治療服務擴展至更多無法逆轉的疾病,同時制定了《紓緩治療服務策略》。這些努力使香港的「死亡質素」有所改善。根據《經濟學人》的報告,香港的死亡質素在全球八十個國家和地區中的排名從2015年的第二十二位上升至2020年的第九位,在亞洲地區僅次於台灣和南韓。
香港的晚期照顧服務
理想的醫療服務需滿足市民整個生命歷程的需求,包括人生晚期。雖然現時香港較以往有更多政策支持晚期照顧,醫管局和非牟利組織亦有提供晚期照顧服務,但是仍然要面對服務零散的問題,醫、社兩個系統之間的連結較為薄弱,以致晚期照顧服務停留在「各有各做」的階段。
根據本地研究報告,大部分受訪者(86.1%)期望能於人生晚期盡量留在社區。然而,礙於醫院與社區晚期照顧服務未能有效協調,在市民的人生晚期階段,他們及其家屬大多要奔波往來醫院及住所,不但與市民留在社區安享晚年的意願背道而馳,家屬亦疲於奔命,更增加了非必要的急症室和住院等醫院服務需求,落得「三輸」的局面。
整合晚期照顧服務於基層醫療網絡
要幫助市民留在熟悉的社區安老,我們需要加強醫院和社區服務的連繫,把晚期照顧服務由醫院專科服務拓展至基層醫療及社區照顧系統。賽馬會「安寧頌」計劃為政府提供了一個極具參考價值的例子。計劃自2016年起採取醫社合作,於社區及安老院為晚期病人提供全面的晚期照顧服務,提升他們的生活質素。根據計劃2019至2021年於港島東聯網的數據,參與計劃的離世病人平均住院時間減少了17天,深切治療部的入住時間亦減少了0.2天,急症室求診次數則減少了0.5次。這個計劃還提高了家屬的照顧知識和信心,減少了病人前往急症室的次數,減輕了醫療系統的壓力。這數據正正凸顯了協調醫院和社區晚期照顧服務支援的重要性。
有見政府正大力發展基層醫療服務,並期望推動醫社合作,在社區構建跨專業的服務網絡,晚期照顧服務其實可以紮根於基層醫療中,以加強協同效應。因此,醫務衞生局可以考慮通過協調醫院和社區醫療及社福機構合作,整合晚期照顧服務於基層醫療網絡中,以擴大服務在公私營不同層面的覆蓋率,從而持續推廣及拓展香港晚期照顧服務。這項建議有望填補現時服務缺口,讓市民能在人生的晚期盡量留在社區使用綜合護理服務,以滿足身體、社會和精神方面的多重需要。
加強資訊推廣
此外,市民認知與社區提供晚期照顧服務之間存在資訊盲點。根據研究結果,儘管接近九成市民期望於人生晚期盡量留在熟悉的社區,但僅兩成市民知道其居住的社區有提供晚期照顧服務,可見晚期照顧的資訊推廣有待加強。同時,研究亦顯示受訪者於人生晚期或面對親友過身時,最希望從親友(55%)和社區醫護人員(41%)當中獲得醫療治療外的支援,但社區醫護人員現時只佔晚期照顧的資訊來源不足一成,説明社區醫護人員可肩負更大的推廣責任。
「美國Respecting Choices」的循證模式及「新加坡Living Matters」的全國預設照顧計劃均值得香港特區政府參考。兩地透過社區培訓社工、護理員等成為推廣人員,有系統地為有需要的市民和家屬開展對話,講解不同的社區晚期照顧服務,有效將其推廣至社區之中。政府亦可以考慮參考外地及本地計劃的設計,以社區醫護人員為主要媒介,加大力度作系統性的培訓及推廣。
照顧者作爲市民的一個重要資訊來源,正正為政府提供合適的切入點,讓服務資訊有效傳達至市民 及其家庭。有見社會福利署於未來三年在全港展開一系列以照顧者為目標對象的宣傳活動,我們建議其他為照顧者提供支援的政府部門及社區服務提供者亦可以參考此策略,繼續借助照顧者為媒介,並考慮互相合作,以強化協同效應,加強晚期照顧的訊息傳遞。
面對日漸增加的社區晚期照顧服務需求,我們期望政府能在現有草案的基礎上再踏前一步,改善社區晚期照顧服務,以達致政府「居家安老為本」的政策方針,幫助市民留在熟悉的社區安享晚年。
作者周嘉俊、楊樂思分別是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員 、助理研究員 。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