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急症室收費的啟示:投資基層醫療,共創健康未來
最近政府在公開場合表示有意增加急症室收費,再度引發有關急症室服務的討論。雖然有意見認為提高收費能打擊急症室濫用情況,但其實市民因非緊急治療前往急症室求診背後牽涉不同的考量,而收費只是眾多到急症室求診的原因之一。因此,我們不能只著眼於調整收費,還應採取更全面的方法,優先發展以預防為重的基層醫療服務,同時加強公眾教育,從根本入手,促進醫療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來稿作者:楊樂思、張思潔
拓寬政策視角至收費外 發揮基層醫療的力量
雖然徵收更高的費用理應可以紓緩急症室面對的服務壓力,但我們必須明白到不少市民使用急症室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包括無法獲得足夠的基層醫療服務、對醫療服務選項欠缺足夠理解或財政上難以負擔醫療服務費用。
因此,在討論調整收費的同時,加強基層醫療服務才是更有效的解決方法。基層醫療能為市民提供全面的預防性、非緊急護理,有效防止患者病情惡化,從而減低對緊急服務的需求。通過擴大基層醫療服務的可及性,善用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將普通病人從急症室引流至社區的基層醫療服務,從而縮短急症室等候時間,並確保急症室資源留給真正有危急需要的市民。
為充分發揮基層醫療服務的潛力,我們必須善用地區的醫療及社康服務網絡。地區服務網絡可以地區康健中心為樞紐,並在此基礎上,透過跨專業團隊,為市民提供預防、治療和復康服務等持續護理。本地研究顯示,每投入1港元於社區醫療可為政府節省8.4港元的急症護理費用。透過連繫患者至適切的醫療及社康服務,地區服務網絡可以改善醫療成效、減緩慢性疾病惡化的速度、減少不必要的住院,確保資源用得其所,從而節省醫療開支。
在人口老化的背景下,長者是急症室服務的主要使用者。根據醫管局數據,使用急症室服務的長者比例從2015/16年的28.6% 顯著增加至2022/23年的37.1%。要同時照顧長者的醫療需要及減輕急症室的壓力,政府可以考慮擴大漸見成效的社區服務計劃,例如香港房屋協會「樂得耆所」居家安老計劃,為租住房協轄下屋邨的長者提供住屋、醫療及社康支援。透過提供及時支援,參加者的急症室使用率從31%顯著下降至24%。另一個值得留意的例子是賽馬會的安寧頌計劃。計畫透過整合社區醫療和社康支援來加強對晚期病患的照顧。與其他晚期病患相比,參加者在加入計劃後的三個月後的急症室使用量減少了四成。
創新模式擴大醫療範疇 非緊急急症引流基層醫療
為了進一步加強基層醫療服務的可及性,我們需要探索創新的護理模式,例如延長普通科門診的服務時間,並擴大遙距醫療的服務範疇,以為工時較長的市民及時提供醫療服務。
汲取其他國家的成功經驗,我們可以採取一系列措施來減低急症室的服務需求。 英國其中一項措施是設立專門分流熱線及網上服務,為需要緊急醫療救助,但情況未危及性命的市民分流至適切的護理服務,並為市民預約相關服務。其餘未有提前預約的患者到達急症室後,會接受初步臨床評估,以決定患者所需的護理服務。病情較輕的患者會被送到同一地點的基層醫療服務,以確保急症室資源能留給有緊急需要的市民。其他有效措施包括於晚上和週末提供更多普通科醫生的門診服務。因此,除了提高急症室服務收費外,政府應積極研究以上創新措施,善用基層醫療服務以改變患者的求助習慣。
此外,公眾教育及賦權亦為減少市民對急症室服務依賴的重要一環。透過加強自我照護,並鼓勵市民區分緊急與非緊急狀況,基層醫療服務提供者可賦權於市民,使他們能就個人醫療需求作出明智選擇。
香港需要積極扭轉現時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模式,使基層醫療成為可持續且有效醫療體系的基礎。透過投資基層醫療設施、擴大現有的社區服務計劃、進一步推動公眾教育,我們可促進基層醫療發展,以至於更有效處理濫用急症室服務的根本因素同時令市民「健康啲,病少啲,開心啲」。
作者楊樂思、張思潔是團結香港基金助理研究員。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
「01觀點」歡迎投稿,來函請電郵至01view@hk01.com。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若不適用,恕不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