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推諉他人 不如反思己責
周三(29日)全國僑聯副主席盧文端在報章撰文,認為今次立法會選舉投票率偏低的主因是由於「外部勢力的干擾破壞」所致,尤其是這些外國勢力都通過「極力煽動『杯葛』選舉」和「抹黑詆譭」選舉制度,因而造成今次投票率偏低的局面。
今次立法會換屆選舉投票率就只有30.2%,創下自香港推行直選以來最低的紀錄。即使特首林鄭月娥上周(22日)述職時獲國家主席習近平「充分肯定」,投票率的問題顯然仍令一些建制派耿耿於懷。然而,姑勿論多少市民大眾受這些「外國勢力」所影響,所有競逐立法會20個直選議席的參選人難道就沒有責任爭取選民手中一票?假如當結果不似預期時就訴諸各項不能控制的外部原因,這種又會是社會樂見的治政之道?
「外部勢力」之說需要更多說明
誠然,今次立法會換屆選舉引發不少外國政府和媒體所關注,但如果簡單扣連投票率的結果與外部勢力的影響有直接關係,有關說法卻未免是過於武斷,同時亦缺乏實質証據支持。始終社會都難以判斷所謂「外國勢力干預」之說的真偽,縱然選舉期間的確曾有外國報章媒體發表文章批評香港的選舉制度為「虛假民意調查」,並且提出香港民市應予以「杯葛」,例如美國的《華爾街日報》等,但始終一份英語媒體難言對市民大眾投票意欲能夠有直接關係。況且,媒體對於各個政府的評論和呼籲本身就每日發生,把媒體的評論理解為干預則未免有點庸人自擾。
更何況,社會本身都理解投票率的高低就牽涉一籃子因素,仍然執着於投票率的高低,以及把原因歸咎於「外部勢力」,就無疑予人一種諉過於人的感覺。事實上,選舉已經過去了超過一個星期,新一屆立法會會期亦即將在下周一(3日)正式展開。社會更是不再執着於投票率高低,目光反而已注視來年的會期以及各項立法議程工作。何不讓投票率的爭議暫告一段落?
香港要告別推卸遊戲
過去一段時間,不少政治人物習慣於把管治、失政責任推卸他人。昔日泛民主派仍在議會時,很多人便把問題歸咎於反對派的拉布、抗議,然而民主派卻未必見得會反對政府興建公屋、推動全民退保等的方案政策。近年政府施政屢被批評未能解決香港各項深層次問題,公務員又成為了代罪羔羊,但難道主事的政策局局長、司長和特首不應負責統領公務員隊伍,把矛頭指向公務員又可以把其「領導無方」的責任一掃而空嗎?甚至拉闊一點,假如民主派在反修例運動早期盡早與暴力「割席」,今日又未必是如斯局面。
香港過去正是太多流於這類型推卸和諉過遊戲,而缺少了反思己責的自覺。在選舉中投票率高低當然受各項因素所影響,但追源溯始不亦是候選人未能吸引大多數選民的支持嗎?今次投票率問題應作個了斷,並讓我們藉此反思香港實際上需要怎樣的為政之道。一個社會假如不能反思自身的成敗得失,一味只懂把責任推卸其他因素,最終可能只會不斷錯過認清問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