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阻擋了美元洪水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周中國統計局公布了內地9月的通脹數據,其中PPI(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按年大升10.7%,但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則維持在低位,僅升0.7%。PPI與CPI的差距突破雙位數,創下1993年5月以來最高值,反映了內地上游物價無法有效地傳導至下游消費者。PPI上升主要是受到各種原材料價格高漲所影響,例如大宗商品、能源價格在今年在都錄得很大升幅。加上,近來內地電力緊張,政策容許電價進一步於20%的幅度內升跌,很可能再加大上游製造業成本。

在PPI全線高漲的同時,內地的CPI卻不如預期,比起世界各地其他主要經濟體都來得要低。美國近數個月通脹高企,最新的CPI同比增加為5.4%左右,即使是英國也達3.2%,而亞洲經濟體如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等也錄得2%升幅。雖然每個國家對於CPI計算的公式不盡相同,但如此明顯的差距顯然不可能完全是來自於計算方式的差異。

國內消費能力較差?

從理論層面而言,CPI明顯比PPI低反映了下游的議價能力較好,令上游難以將價格傳導向下游。至於下游議價能力的強弱,原則上與消費者的需求彈性有關。如果需求彈性高,消費者對價格升幅敏感,自然壓制CPI上升。反之,需求彈性低的話,消費者無論價格高低都必須消費,議價能力自然低。

從具體數據上分析,中國消費者的彈性的確比較高,對抗通脹能力比美國消費者更強。例如,美國CPI中最大升幅基本上來自於能源。在剛過去的9月,美國汽油上升42.1%,其他化石燃料上升36%,而交通成平上漲16.6%。能源類種類的升幅反映了美國消費者對於油價上升沒有議價能力,其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為美國大部分人習慣自駕。相反,中國內地同期的交通工具撚料只是上升了22.8%,整體交通通訊類別亦只上升了5.8%。很可能這是因為中國大部分人傾向使用公眾交通工具出行,油價上升較難傳導至一般消費。

中國的低CPI還受到食品價格下行所影響。過去一兩年,豬肉價格因為豬瘟飛漲,今年開始出現明顯下跌。9月豬肉價格按年下跌46.9%,本年首9個月也下降了28%,單是這項已直接將食品類的消費物格拉低至負數。

今年內地豬肉價格大幅下降。

中美貨幣政策根本差異

但除這兩個因素外,將能源與食品撇除的話,中國內地9月的CPI仍只有1.2%升幅。但美國除了能源高企之外,各項消費都有明顯上升,例如在能源外,最大升幅的電子周邊器材等,同比升值8.5%,住屋也上升3.9%。

縱觀美國與中國在這方面的差距,最大的可能性是兩國的貨幣政策在過去一年有根本性的差異。美國自去年開始對市場以史無前例的速度和幅度大水漫灌,短短數月已向市場注入數萬億美元的熱錢,加上民主黨推出多項派發現金政策,提高了低收入人士的消費能力。反觀中國,偏緊的貨幣政策阻撓了美元外溢效應的影響。美元兌人民幣自2020年6月至今已下跌了一成以上。美元洪水未有宏觀增加中國內地的貨幣供應,因CPI並未有明顯上升。而國外CPI長期比國內高,也對沖了人民幣升值對出口造成的壓力,即使人民幣過去一年不斷升值,但中國出口仍屢創新高。

從這些數據分析看,中國之所以能夠保持CPI在低水平,部分原因是因為中國的消費習慣能夠有限對抗石油及能源量通漲,另一方面也是由於中國提早收緊貨幣政策以應對,成功將美元外溢風險拒於門外。從這個成功經驗看,雖然PPI與CPI的高差距並不能持久,也可能會壓縮部分企業盈利空間,但中國未來將繼續維持中性的貨幣政策,努力控制好金融和經濟的宏觀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