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理念比起部門架構更為重要
隨着《施政報告》發表日期臨近,香港社會也愈來愈多討論政府部門架構的改革。近日不少聲音建議運輸及房屋局分拆,以政策局更重點應對房屋問題。民建聯本星期四(9月24日)發布「優化政府架構及主要官員問責制」倡議,亦建議設立新增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重組發展局與運輸及房屋局、民政事務局兼管環境衛生等。
而在民建聯眾多建議當中,其中一項引人注目的是「建議將政制及內地事務局改為內地及政制事務局,以加強推動內地事務」。乍看之下,此一建議可能顯得了無意義,表面上僅是掉轉了「內地」、「政制」兩詞在局名的先後次序,而且這樣一改隨時需要浪費大量資源與公帑去更換局方相關標識,但它背後實際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當局究竟有何施政理念?
局名隱含施政理念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表示該局現在「負責統籌《基本法》的全面和貫徹落實……按照『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的原則,發展和維持香港特區政府與中央人民政府和其他內地政府部門具建設性的工作關係」,但民建聯批評現行架構未足把握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趨勢,故此才會建議該局「加強內地事務職能」,具體措施除了變更局名以外還有駐內地辦事處主任改用委任形式任命以及增設大灣區城市聯絡處。
單靠改變一局名稱,固然對於促進施政無甚作用,但寄託在其上的卻是一種施政理念的轉變。正如英國早前重組內閣,便將「房屋、社區及地方政府事務部」改稱為「升級、房屋及社區部」,當中的「升級(levelling up)」概念便是源自保守黨「升級英國每一環節」的承諾;雖然受到脫歐爭議與新冠疫情的拖累,英國現時僅撥出了兩個約8.4億鎊的基金資助城市「升級」工程,但相關工作起碼可以看到其管治者確實有着帶頭改善社會的願景。
港官管治欠缺理想
然而反觀香港這邊,特區政府官員便是最為欠缺這種願景。像前述的融入內地發展一事,接任局長逾年的曾國衞至今未見有何實際建樹,往往只能「打官腔」地樣覆述中央與香港的既有政策措施,更曾被立法會議員狠批在其主管範疇內「不熟書」。況且類似問題絕不限於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其他決策局的施政方針往往亦係籠統強調「有效」、「適時」、「依法」處理問題,但對具體要將香港社會帶去何處則未描劃多少目標。
高官對於自己打算幫助建設出一個怎樣的香港毫無理想,而由這種人帶頭管治的結果,自然就是連告別「劏房」與「籠屋」這種應當由香港方面自己提出的願景,都要交給中央京官代言。政客、學者或傳媒提出的倡議,不時會被斥為空談「口號」、欠缺落實手段,可是當實際掌握公權力與管治機器的官僚架構卻連「口號」都提不出,無法說服廣大市民它們有一套亟欲「落地」的施政理念,也就難怪社會各方對其長年多所微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