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萬億美元預算案是摸着石頭過河
美國總統拜登上周五(28日)發表首份財政預算案,當中涵蓋4月時已提及的「美國就業計劃」和「美國家庭計劃」,亦有涉及環境保護和國防軍備現代化等新投資政策。這份預算總額高達6萬億美元,不但創下二戰後以來的新高,同時亦有機會將債務佔GDP比例推高至逾110%。但美國國內輿論對華府大增公共開支的意見迥異,一派認為此舉或令經濟過熱,另一派則認為新時代應有新思維。無論如何,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和經濟龍頭,其灌水式救經濟都或會輸出通漲,其他經濟體的政府不得不提防。
拜登在首份預算案中勾勒出美國未來數年的發展藍圖,大增公共開支以增加基建、扶貧、教育和氣候變化等領域的支出。這份總額達6萬億美元的預算案,具體可以分為兩大議程:一是藉「美國就業計劃」將國內陳舊的基建升級,從而創造就業機會,並提升美國在國際貿易競爭力。另一個則是「美國家庭計劃」,即是擴大社會保障範圍,如增加至少4年免費教育、擴大家庭減稅措施等,望能收窄國內的貧富差距,而其他細項則是涉及打造綠色經濟和國防裝備現代化等投資。
專家們並無一致共識
這份涉及天文數字的預算案,未來每年不但會為美國帶來超過1.3萬億美元的赤字,而且共和黨亦不會輕易讓其過關,經濟學家的反應亦是好壞參半。美國前財政部部長薩默斯(Lawrence Summers)雖然認同拜登針對基建和貧富差距的發展方向,但也對龐大財赤和短、中期或會導致經濟過熱表示擔心,並指箇中風險源於「需求與供應之間的衝突」,特別是預算案亦指美國今年的GDP增長可望高達5.2%,即使這個V型反彈有其基數效應,未來再大增政府開支亦有機會猶如火上加油,故薩默斯的顧慮亦有其合理之處。
不過,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明(Paul Krugman)則認為現時宏觀經濟環境今非昔比,實際利率由1990年代的4%左右,落回至現時不足1%甚至負數,故負債伴隨的利息開支經常被誤解和誇大。然而克魯明並沒有完全解決薩默斯的憂慮,而是在訪問中指出現時就「通脹辯論」下判斷不但言之尚早,同時也指出聯儲局舊有以2%為通脹指標已經過時。換言之,有關拜登新政的爭論,某程度上只有時間能給予終極答案。
美國經濟不止是美國問題
撇除美國國內經濟的走向,拜登新政對其他國家的影響亦不容忽略。「美國就業計劃」的預算為約2.65萬億美元,其中有6,210億美元將會用於將基建現代化計劃,另有5,900億美元則是用於改善國內製造業的競爭力,惟此都會刺激鉑、銅和鈀等工業原材料的國際需求和價格,間接將通脹輸出至其他國家。即以國際銅價為例,去年3月銅價低見約2.2美元後,現時銅價已回彈至近4.7美元,升幅逾一倍有多,可見這爆炸力或可解讀成量寬政策和華府大增公共開支的混合結果,情況就如2008年中國在金融海嘯後推出4萬億投資計劃,以及聯儲局想出了量寬後商品市場的反應。
因此,這或許可以解釋到為何中國近日連番出招,先是中國證監會及銀保監對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大漲表示關注,並強調將會完善期貨監管和風險管理制度,後有人民銀行放手讓人民幣滙率有序升值,以抵消輸入性通脹的壓力。無論如何,美國作為世界儲備貨幣和經濟龍頭,其財政和貨幣政策的副作用定會越洋傳遞到全球,故在華府摸着石頭過河大增公共開支之際,其他經濟體亦只能被動接招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