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涉兩黨利益考量 華盛頓建州難實現
美國將出現第51個州?民主黨控制的眾議院周四(22日)以216票贊成、208票反對,通過將首都華盛頓特區升格為美國第51個州的法案,為年內第二次將首都建州的法案。在共和黨全數反對下,該法案幾乎無可能在兩黨皆控制一半議席的參議院通過,不過法案仍引起國內激烈討論。而圍繞華盛頓建州一事之爭議,除了有其歷史的背景和因素,亦少不免有兩黨各自的盤算及利益考量,使得其建州運動成為美國政壇上長久不休的議題。
1776年北美殖民十三州起兵反英,並且聚首於費城獨立廳頒佈《獨立宣言》,自此費城一直為邦聯議會的所在地。1783年革命軍人兵變包圍獨立廳,要求議會償還戰爭期間的軍餉。邦聯議會要求費城所在的賓夕法尼亞州政府出兵平亂,然而賓州民兵因支持革命軍拒不受命。自此開國先賢便意識到一個不屬於任何州支配、由國會控制的首都地帶有其意義。其後麥迪遜撰寫《美國憲法》,第一條便列明,國會有權在合眾國政府所在的地區內享有獨立的立法權。
重用無代表不納稅口號
美國國會於1790年於馬里蘭州波多馬克河上建都華盛頓,並成立不隸屬於任何州的哥倫比亞特區,自此便已出現首都居民在國會應有其代表的聲音。縱使美國國會於1961年通過憲法第23條修正案,賦予哥倫比亞特區三張總統選舉人票,當地要求有國會代表之聲仍不絕於耳。其亦以獨立戰爭時期「無代表不納稅」(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的革命口號,稱既然其如當初殖民地納稅者在英國國會中並無代表一樣,政府亦無權在其頭上加徵任何賦稅。
哥倫比亞特區政府於2000年開始在車牌號碼上加上「無代表不納稅」的口號,而總統克林頓亦在其官方座駕車牌上加上其口號。不過當小布殊入主白宮後便迅即將之移除,直至奧巴馬上任後又重新加上。特朗普上任後雖未有移除車牌上的口號,卻在受訪時曾指不會讓華盛頓建州,建州一事漸次成為兩黨對立議題。加之有華盛頓居民不滿特區以殖民者哥倫布命名,提出建州後應改名道格拉斯邦(Douglass Commonwealth)以紀念一代黑人廢奴領袖,縮寫仍為DC。
黨派政客利益主導爭議
正反雙方政客表面上雖是圍繞開國先賢的立國理念爭論,但事實上卻牽涉不少目前黨派各自的利益。以目前華盛頓的70萬餘人口,其一旦建州將有一名眾議院代表,而在參議院亦將如其餘五十州般有兩名代表,結果勢必影響參議院的兩黨權力平衡。由於華盛頓為民主黨票倉,去年大選更以壓倒性九成二選票倒向拜登,其一眾兩參的國會代表亦極可能落入民主黨手中,如此便可解釋為何當地人縱然有2016年公投八成多人支持建州的民意,共和黨中仍無一人支持首都建州。
類似情況亦出現於美國的海外屬地波多黎各。波多黎各自1898年美西戰爭後於《巴黎條約》中割讓予美國,並於1952年自行頒佈憲法成為自治邦,其究竟脫美獨立抑或入美建州,長年以來一直為當地懸而不決的議題。波多黎各曾多次舉行全民公投擬定其主權前途,而近年建州的支持求亦逐漸超越維持現狀。最近一次的無約束力公投中,建州派亦以五成多票數僅僅壓過獨立派。不過由於建州權為國會所有,而共和黨對波多黎各建州一事亦未感太大興趣。
不論是華盛頓抑或波多黎各,要成為美國第51個州之路似乎依然長路漫漫。在正反雙方的論爭之中,不論是首都獨立論邦抑或「無代表不納稅」論孰優孰劣,我們皆可從雙方的論據中追溯二百多年前革命期間,美國開國先賢的立國精神及背後的政治理念。而在今日兩黨利益重重交集之下,華盛頓及波多黎各人民的前途,難免亦要受到國會山莊上廟堂內利益集團的掣肘,但對於建州或獨立議題上自由開放的討論甚至公投表態,亦算得上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