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率飆升至7.2% 強積金繼續被對沖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本港疫情持續,失業狀況嚴峻,最新公布的失業率上升至7.2%,再創近17年新高。不少市民遭解僱,但在強積金對沖之下,本來留作退休之用的強積金卻遭僱主用作對沖遣散費或長期服務金,僱員變相「貼錢炒自己」。這個問題之所以一直存在,全因政府一年推一年,無心解決。

政府統計處周二(16日)發表最新勞動人口統計數字,除了失業率再錄升幅,本港就業不足率亦升至4.0%,與基層市民關係較大的餐飲服務活動業失業率續高企14%,零售業失業率上升至9.1%,以至其餘各行各業失業率亦出現惡化跡象。僱員在失業率飆升同時也面臨雙重損失,去年被提取的強積金中,被用作「對沖」的金額亦所佔不少。

本港疫情持續,失業狀況嚴峻,最新公布的失業率上升至7.2%。(梁鵬威攝/資料圖片)

僱員不可領取 僱主卻可對沖

根據積金局的統計數字,2018年上半年度被用作對沖遣散費及長期服金的強積金金額約為22.7億 ,疫情之前的2019年同期亦只為23.4億,但在疫情之後,2020年同期有關金額便升至34.1億元,比疫情之前急升近45.7%。隨失業情況惡化,「對沖」機制也跟着成為強積金被提取的主因之一,對比2020年同期因僱員退休而被提取的43億港元,以及因提早退休而提取的15億港元,本來應該讓市民用作退休的34億元,變成了幫助僱主炒人的錢箱。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去年就市民領取強積金應急的訴求作回應時,他希望大眾「不要忘記定期儲蓄、長期滾存」的道理,認為「如果短期之間因為個別經濟事件拿出來,滾存效應,所謂複式效應會中斷」。強積金誠然是長線投資,以幫助市民退休為目的,但政府讓僱主以市民強積金對沖遣散費,豈不是減弱強積金長線滾存的複利效應?若政府認為強積金本來不應因為個別經濟事件而拿出來,那麼為甚麼容許僱主在炒人時候可以拿出他們的供款?政府拒絕市民自行領取強積金,卻容許僱主以市民的強積金對沖遣散費,只會令人認為其雙重標準,寛容僱主而苛待僱員。

取消強積金對沖 叫停每年拖字訣

社會要求政府取消強積金對沖多年,可是政府一再拖延,立法會立法無期。本應盡早解決的強積金設計問題,最終被拖延至疫情期間的裁員潮下,僱員依然被僱主用強積金對沖遣散費。周二(16)勞工處處長孫玉菡在接受傳媒訪問時表示,取消對沖一事複雜、需時簡化,指具體實施仍要等待積金易平台運作後藉平台落實,政府一而再、再而三地等待這樣,等待那樣,其實消極拖字訣的態度根本難以服眾。

政府一方面指取消強積金對需時,但早在2018年起便幾乎每年一次告訴市民「年底」提上立法會,市民年復一年引頸以待,四年過去香港市民到底等了甚麼?2018年5月21日的立法會文件上指「政府就有關安排(取消強積金對沖)提出初步構思,預計2019年底前向立法會提交法案。」可是到了2019年12月29日,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再發文指「法例草擬工作已在進行中,目標是在2020年年底提交立法會。」怎料取消對沖一年又一年,到了2021年3月政府仍然僅以今年年底為目標。

時光飛逝,香港市民轉眼過了三個「年底」。取消強積金對沖已是本港勞工的集體共識,未來企業裁員潮卻可能再次出現,政府必須盡早將取消對沖的法案提上立法會,爭取盡早通過修訂,而非再年復一年拖字訣,由得僱員強積金被僱主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