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資本徵稅絕非洪水猛獸

撰文:評論編輯室
出版:更新:

社會有聲音建議政府提升股票交易印花稅,以便增加庫房收入。雖然這建議有助彌補政府疫情期間沉重的公共開支,惟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日前僅表明當局將會繼續審視稅率,老調重彈地表示須顧及股票市場的競爭力。觀乎全球金融市場的稅務安排,局長此言不僅無視本港擴闊稅基的必要性,也過份看重簡單低稅制對金融市場的幫助。

立法會議員鍾國斌周三(2月3日)問及每年股票交易印花稅的預算及實際收入,以及政府有否計劃在短期內調整該稅項的稅率和相關政策。許正宇回覆指出,有意見認為應調高股票交易印花稅率以增加庫房收入,但「同時亦有持相反意見者要求政府調低股票交易印花稅率,甚至取消股票交易印花稅,以刺激交投,推動市場發展」,最終並沒有交代任何立場傾向。

股票印花稅大有上調空間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本月公布,但由於政府在疫下已推出多輪抒困措施,本年度的預算赤字急升至3000億元水平,財政儲備短短一年間減少近三成,開源節流難以避免。鍾國斌周二在立法會上,問及政府有否計劃調整股票交易印花稅稅率,以紓緩嚴重財赤。然而許正宇除了聲稱政府會審視股票交易印花稅率外,卻只重申政府需要平衡市場發展,以維持本港金融市場的競爭力。

股票交易印花稅佔政府整體稅收逾一成,其收益無疑是政府開源值得考慮的方向。據政府資料,2019至20年財政年度的股票交易印花稅共供獻庫房約330萬億。縱然政府一直強調,檢討股票交易印花稅率須平衡政府收入、推動市場發展、維持香港股票市場競爭力等因素,但此論調無疑過於執重簡單低稅制的優點,而忽略投資者的其他考量。例如,英國的股票印花稅高達0.5%交易金額,遠高於本港買賣雙方須繳納的0.1%,惟此亦未阻礙倫敦成為與德國法蘭克福媲美的歐洲金融中心。故可見撇除稅率外,健全的法治監管、金融服務的可靠度、投資產品多寡等因素,也左右着金融市場發展。

比照其他國家,本港金融市場徵收稅項雖然精簡,但同時亦意味政府未能開發更多潛在收益,遑論借用二次分配扭轉社會貧富不均。以全球投資者重鎮的美國為例,其稅制雖然繁複,但從未見投資者會因此卻步,當局不但按照股東稅階對其股息徵收0%到20%的稅項,以便按累進原則讓富者多付;同時它又將買賣股票所得分為長期資、短期兩類,前者照稅階徵收0%、15%或20%的資本增值稅,後者則直接計算成為普通入息課稅,惟此並未削弱其金融產業的蓬勃發展。

反觀本港上世紀60年代提出過資本市場徵稅後,半世紀以來仍流於討論,寸步不進。1964年時任財政司郭伯偉曾研究股息預扣稅,但因為未能解決雙重課稅的爭議,最終在1966年遭到立法局反對而擱置;其後夏鼎基在1973年提出增加印花稅、增加稅局人手嚴查漏報炒股所得以及重提股息稅,但結果同樣不了了之。回歸後港府亦分別2000年和2006年就擴闊稅基諮詢公眾,但最後也因相同憂慮而沒有推行。可惜的是,本港先後經歷亞洲金融風暴、SARS和2008年金融海嘯等衝擊後,皆未能迫使歷屆政府正視稅基狹窄的問題,但過去兩年本港先後經歷反修例運動和疫症後,庫房儲備已經大打折扣,主事官員必須抱有窮則變、變則通的心態,摒棄簡單低稅制,認真聆聽稅改的訴求,藉此修繕現行制度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