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市民也需要安全感
2020年新冠疫情影響,環球金融市場波動,由上半年的驚險股災到下半年的強勢反彈。金管局上周公布,去年外匯基金錄得1,978億港元的投資收入,累計盈餘增加1,037億港元,表現相當亮麗。
根據金管局的公布,外匯基金在最近十年九次錄得投資收入,僅2018年錄得68億元輕微虧蝕。累計盈餘由2011年底的6,635億增至8,524億。值得注意的是,外匯基金對私募股權及海外房地產的長期投資,並非由外匯基金直接作出,而是透過多間附屬公司間接投資,故此累計盈餘總數較8,524億還要高一截。
考慮到外匯基金的投資表現理想,而社會飽受新冠疫情打擊,失業及無薪市民不計其數,自然有聲音認為政府應開倉。民建聯主席、立法會議員李慧琼周一(2月1日)便在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上問金管局總裁余偉文,外匯儲備「部份能否幫忙轉至財政儲備,讓財爺不用太擔心」?惟後者回應說,「外匯基金的首要要求是有能力保持金融穩定。過去兩年金融市場穩定,乃靠背後強大實力支撐。在香港,例如如果抗疫的同時遇上金融動盪,我們較有能力應付。所以一定要保持資源,才能維持穩定情況。」
香港外匯充份穩定
此回覆與金管局一直以來的說法一致,簡單而言就是為了防範風險,外匯儲備愈多愈安全。但目前外匯儲備有多少及是否不足夠呢?根據金管局上月公布,外匯儲備資產在2020年底達4,916億美元,相當於香港流通貨幣約七倍,或貨幣供應M3的48%。
前年揚言狙擊港元的沖基金創辦人巴斯(Kyle Bass),曾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建議的儲備評估方式,推算香港外匯儲備不足以支撐港元。但問題是其將外地銀行在香港銀行的逾7萬億港元短期存款亦算作本地短期外債,以致大幅高估了香港外匯儲備的安全門檻。若假設銀行短期存款中僅有約15%才會隨時外流,那麼香港的短債將會大幅減低,所需的安全水平亦因而低得多。
當局如此重視金融市場安全,乃源於1997年金融風暴中港元受對沖基金狙擊。但後來卻似乎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即使金融市場穩定,當局亦非常強調要維持龐大的外匯儲備,甚至予人愈多愈好之感。維持港元匯率穩定、防範金融危機誠然重要,但如今香港正值世紀疫症,失業率創下2003年沙士後新高,公帑能否用得更好?市民若無一瓦棲身,要為三餐憂慮,他們生活缺乏安全感,又有誰來理?